浅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摘要]盈余管理行为在中外公司中普遍存在。从盈余管理的手段看,可将盈余管理分为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披露管理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的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安排真实交易进行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目的为终极目的和具体目的,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企业有关利益主体采取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举措,其体现了公司财务管理技术的成熟。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披露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146-02      公司管理层为实现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等目的,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被称为盈余管理。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开始出现并日渐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但是有的学者却陷入了将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等同视之的误区,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前者是企业经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的一种长期行为,是合规的,从某种程度上是经理人水平的体现;后者则是经理人员蓄意进行的一种欺诈行为,结果往往是恶意歪曲企业财务状况,并且这种欺诈行为还触犯了法律,因而大多是短期行为。盈余管理只能在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一旦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范围,则被称之为利润操纵。   目前,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属初步发展阶段,法规及会计制度规范不够健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本文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来阐述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一、盈余管理的目的   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分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   (一)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   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等高级雇员。由于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了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然而,激励机制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它使经营者的管理活动迅速向股东的目标靠拢;另一方面,它又使经营者更积极地谋求任期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报酬最大化、更多晋升机会、更多的享受等。为此,经营者就有动因采用盈余管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样,业绩较差的企业经营者在任期将到时,为防止或推迟被解雇,也会利用盈余管理来粉饰自己的真实业绩。经营者报酬与会计利润挂钩的制度原本是用来消除股东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信任危机",但实施的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消除危机,反而更加深了危机,最终的结果是经营者通过盈余管理获取了巨大的私人利益,而股东、底层雇员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受害者。   (二)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   经营者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在实施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具体目的。与其最终目的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是以促进企业发展为中介,以达到公司规模扩张之后经营者报酬增加、在职消费层次提高等终极目的的实现。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筹资目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筹资。《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必须在近3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二是避税目的。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目的是十分明显的。合理避税之所以能够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管理者会通过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而有资格按优惠性税率缴纳所得税。三是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的目的。债权人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是为了限制经营者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获利但却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就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必要工具。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具体手段   (一)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实现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统计数据显示,一些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往往在于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可以分为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对外收购兼并、对外转让资产等。其手段主要有:1.资产置换。即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同时确认资产的增值收益。2.对外收购兼并。即廉价收购非上市企业盈利较高的下属企业。3.对外转让资产。即上市公司以外的企业高价购买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4.债务重组。即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由于在债务重组中会产生一定的重组收益,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也在债务重组上做文章,进行盈余管理。   (二)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一直是上市公司常使用的手段之一,关联方之间的购销、租赁,股权转让及置换、资产转让及收购,以及担保抵押,资金占用等都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形式。同时新准则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企业合并中均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得关联交易更加有利可图。而上市公司采取非关联化手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关联方交易一直是各方监督的重点,即使再隐蔽的手段也难免不被揭露,所以上市公司也有意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准则修改后的导向。如新企业合并准则,将企业合并为同一控制在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前者合并时使用账面价值处理,后者合并时使用公允价值处理,同样是出于操控利润的目的,上市公司很可能隐瞒合并双方的真实关系。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的盈余管理主要有:关联购销、资产重组、托管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资金占用费、费用转移等。综上,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合法不合理的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将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向上市公司转移,而将亏损则转出上市公司。   (三)利用资产减值准备   根据谨慎性原则,公司应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式,来确保相关资产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依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均应进行提取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会计处理。由于减值准备属于会计的范畴,其计提方法和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由上市公司自行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公司可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在业绩不佳时少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四)虚拟资产调节利润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上用来确定损益的基本方法,其实质是配比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虚拟资产的产生,即实际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暂时挂账,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作为一项资产,应该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相反,这些虚拟资产带来的是未来的损失,而不是利润。进而企业可以将目前的已发生损失计入虚拟资产,然后通过分期摊销的方式调节利润。

  (五)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上市公司通过处置亏损的长期投资(即子公司股权),不仅可避免按权益法要求,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核算其亏损额,同时又可利用转让价格调节利润,如通过溢价转让带来投资收益。   (六)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一些会计政策的变更,如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合并范围的确定等,与公司当期的会计盈余,甚至未来期间的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公司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可实现盈余管理。   1.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公司利润和期末存货价值的影响不同。在上市公司中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2.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于公司,由于固定资产金额相当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年限的确定、停止计提折旧时间的确定等都直接影响到公司当期以及未来期间的利润。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比较常见的是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比率和延长折旧年限,以此降低当期的折旧费用,增加账面利润。   车文侠:浅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3.权益法与成本法的选择。当子公司当年有利润时,采用权益法将属于上市公司部分的利润合并会计报表;当子公司当年经营亏损时,则找理由改用成本法,将该子公司的亏损剔除在外,从而调节上市公司的利润。   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企业有关利益主体采取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举措,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这种调节盈余的行为体现了公司财务管理技术的成熟。同时,允许适度盈余管理的做法,也是对有关利益主体的尊重,如果盈余管理的措施运用得当,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的区分就在一个“度”上。如何把握这个“度”,要看措施运用得当与否。如果盈余管理运用不当,或者没有把握好“度”,不仅不会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还会使公司的经营困境进一步恶化,对管理者本人和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尽管盈余管理运用不当会造成负面影响,但只能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规范和引导,是可以防止盈余造假的。      [参考文献]   [1]伍刚.公允价值计量的新视角[J].财会月刊(会计),2006(5).   [2]财政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S].2006.   [3]魏明海,谭劲松,林舒.盈余管理研究[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6(3).      (责任编辑:刘润婉)

  [摘要]盈余管理行为在中外公司中普遍存在。从盈余管理的手段看,可将盈余管理分为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披露管理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的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安排真实交易进行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目的为终极目的和具体目的,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企业有关利益主体采取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举措,其体现了公司财务管理技术的成熟。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披露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146-02      公司管理层为实现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等目的,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被称为盈余管理。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开始出现并日渐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但是有的学者却陷入了将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等同视之的误区,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前者是企业经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的一种长期行为,是合规的,从某种程度上是经理人水平的体现;后者则是经理人员蓄意进行的一种欺诈行为,结果往往是恶意歪曲企业财务状况,并且这种欺诈行为还触犯了法律,因而大多是短期行为。盈余管理只能在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一旦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范围,则被称之为利润操纵。   目前,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属初步发展阶段,法规及会计制度规范不够健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本文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来阐述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一、盈余管理的目的   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分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   (一)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   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等高级雇员。由于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了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然而,激励机制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它使经营者的管理活动迅速向股东的目标靠拢;另一方面,它又使经营者更积极地谋求任期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报酬最大化、更多晋升机会、更多的享受等。为此,经营者就有动因采用盈余管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样,业绩较差的企业经营者在任期将到时,为防止或推迟被解雇,也会利用盈余管理来粉饰自己的真实业绩。经营者报酬与会计利润挂钩的制度原本是用来消除股东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信任危机",但实施的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消除危机,反而更加深了危机,最终的结果是经营者通过盈余管理获取了巨大的私人利益,而股东、底层雇员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受害者。   (二)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   经营者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在实施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具体目的。与其最终目的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是以促进企业发展为中介,以达到公司规模扩张之后经营者报酬增加、在职消费层次提高等终极目的的实现。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筹资目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筹资。《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必须在近3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二是避税目的。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目的是十分明显的。合理避税之所以能够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管理者会通过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而有资格按优惠性税率缴纳所得税。三是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的目的。债权人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是为了限制经营者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获利但却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就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必要工具。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具体手段   (一)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实现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统计数据显示,一些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往往在于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可以分为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对外收购兼并、对外转让资产等。其手段主要有:1.资产置换。即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同时确认资产的增值收益。2.对外收购兼并。即廉价收购非上市企业盈利较高的下属企业。3.对外转让资产。即上市公司以外的企业高价购买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4.债务重组。即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由于在债务重组中会产生一定的重组收益,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也在债务重组上做文章,进行盈余管理。   (二)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一直是上市公司常使用的手段之一,关联方之间的购销、租赁,股权转让及置换、资产转让及收购,以及担保抵押,资金占用等都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形式。同时新准则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企业合并中均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得关联交易更加有利可图。而上市公司采取非关联化手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关联方交易一直是各方监督的重点,即使再隐蔽的手段也难免不被揭露,所以上市公司也有意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准则修改后的导向。如新企业合并准则,将企业合并为同一控制在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前者合并时使用账面价值处理,后者合并时使用公允价值处理,同样是出于操控利润的目的,上市公司很可能隐瞒合并双方的真实关系。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的盈余管理主要有:关联购销、资产重组、托管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资金占用费、费用转移等。综上,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合法不合理的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将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向上市公司转移,而将亏损则转出上市公司。   (三)利用资产减值准备   根据谨慎性原则,公司应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式,来确保相关资产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依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均应进行提取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会计处理。由于减值准备属于会计的范畴,其计提方法和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由上市公司自行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公司可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在业绩不佳时少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四)虚拟资产调节利润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上用来确定损益的基本方法,其实质是配比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虚拟资产的产生,即实际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暂时挂账,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作为一项资产,应该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相反,这些虚拟资产带来的是未来的损失,而不是利润。进而企业可以将目前的已发生损失计入虚拟资产,然后通过分期摊销的方式调节利润。

  (五)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上市公司通过处置亏损的长期投资(即子公司股权),不仅可避免按权益法要求,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核算其亏损额,同时又可利用转让价格调节利润,如通过溢价转让带来投资收益。   (六)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一些会计政策的变更,如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合并范围的确定等,与公司当期的会计盈余,甚至未来期间的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公司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可实现盈余管理。   1.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公司利润和期末存货价值的影响不同。在上市公司中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2.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于公司,由于固定资产金额相当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年限的确定、停止计提折旧时间的确定等都直接影响到公司当期以及未来期间的利润。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比较常见的是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比率和延长折旧年限,以此降低当期的折旧费用,增加账面利润。   车文侠:浅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3.权益法与成本法的选择。当子公司当年有利润时,采用权益法将属于上市公司部分的利润合并会计报表;当子公司当年经营亏损时,则找理由改用成本法,将该子公司的亏损剔除在外,从而调节上市公司的利润。   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企业有关利益主体采取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举措,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这种调节盈余的行为体现了公司财务管理技术的成熟。同时,允许适度盈余管理的做法,也是对有关利益主体的尊重,如果盈余管理的措施运用得当,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的区分就在一个“度”上。如何把握这个“度”,要看措施运用得当与否。如果盈余管理运用不当,或者没有把握好“度”,不仅不会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还会使公司的经营困境进一步恶化,对管理者本人和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尽管盈余管理运用不当会造成负面影响,但只能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规范和引导,是可以防止盈余造假的。      [参考文献]   [1]伍刚.公允价值计量的新视角[J].财会月刊(会计),2006(5).   [2]财政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S].2006.   [3]魏明海,谭劲松,林舒.盈余管理研究[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6(3).      (责任编辑:刘润婉)


相关内容

  • 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研究综述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研究综述 作者:于强强 来源:<商情>2013年第22期 [摘要] 对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进行研究,有助于管理层灵活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盈余管理,同时也为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

  •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模式及其特征
  • 构建盈余管理模式以分析盈余管理的动机为起点.根据预期后果产生盈余管理动机,进而产生盈余管理的主体,主体一经产生,便开始设计盈余管理行为的目标.在行为目标的导向下,盈余管理主体通过选择盈余管理的对象,运用各种盈余管理的手段,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并对盈余管理的结果进行评价.此过程构成盈余管理的循环.盈余 ...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 安徽建筑大学 毕 业 论 文 专 业 会计学 班 级 10会计(2)班 学生姓名 孔东 学 号 [1**********] 课 题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指导教师 林先云 2014年6月12日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摘要]盈余管理是指在法律.法规及会计原则所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各种会计或 ...

  • 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盈余管理与长期股票收益
  • 摘要:定向增发,是上市公司所进行的股权再融资的一种方式,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会选择定向增发,其数量甚至远远大于公司开发新股与配股的数量.有学者认为,一些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来对财务报表及其相关数据进行改变,并借此对真实利润进行掩盖,导致一些投资者对公司具体的情况有了错误的理解.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盈余管理 ...

  •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手段综述
  • [摘要]随着我国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等众多原因,银行业的监管备受关注,商业银行盈余管理问题也受到了重视.本文主要就盈余管理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促进相关方向的研究. [关键字]商业银行 盈余管理 手段 一 盈余管理的含义 关于盈余管理的界定,国外研究一直未形成权威的 ...

  • 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及其治理
  • 近年来,由于虚假会计报告信息的屡屡出现,特别是安然.世通.施乐公司等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利润操纵"谈虎色变",其实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是不同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从更好地实现其经营目标出发,在会计法规和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 ...

  • 论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
  • <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0期 论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 期海明1,堵婧2 (1.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昆明650000:2.星耀集团集团办公室,昆明650224) 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大量存在.由于其"蜀t,y/剑"的作用,导 ...

  • 长期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 摘 要:以2007年长期资产减值的政策变化为背景,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偏好变化.通过研究发现,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公司可选择的盈余管理方式,公司会基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来选择具体的盈余管理方式:禁止长期减值损失的转回会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有遏制作用,同时极有可能存在企业管理者偏向 ...

  • 盈余管理若干问题探讨
  •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会计分期和权责发生制等规则的运用产生大量的估算和预计,使盈余数额的确定缺少唯一划分标准,而盈余在衡量公司价值.计算管理者报酬.纳税和利润分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者对盈余的确认与披露十分关心,但往往盈余管理的过度使用或滥用使所披露的信息失真.近年来,会计失真现象十分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