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参考资料

论述题目录:

一、中国教育史部分

1. 试析《学记》的教育思想。P27

2. 请评述儒家教育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P28

3. 试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P29

4. 先秦私学的兴起及其历史背景、特征。P31

5. 评述孔子的教育思想。P34

6. 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P36

7. 比较孟、荀教育思想的异同。P37

8. 试阐述百家争鸣的教育意义。P39

9.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P40

10. 比较儒墨教育思想的异同及各自的局限。P42

11. 试论墨子关于教育的基本主张以及对我国日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作用。P43

12. 从《师说》看教师的职责是什么?p59

13. 试从文教政策的视角谈谈唐代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P60

14. 试述理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p72

15. 朱熹读书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谈谈你对其教育思想的基本评价。P74

16. 试述宋代书院的起源及其在组织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P75

17. 论述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P84

18. 举例说明明清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P86

19. 阐述“经世致用”思想在教育史上的反展,并指出其教育价值。P86

20. 清末科举制的特征及其弊端。P88

21. 试述中国1922年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P122

22. 分述洋务教育思潮与改良教育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两个以上)的教育主张,进而比较这两种思潮异同,并论

述它们对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及局限。P126

23. 依据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本质论,试论各自办学主张的特色。P128

24. 分论蔡元培在教育理论方面、陶行知在教育实践方面的贡献,综论您所认为的他们所存在的不足。P131

25. 请以你熟悉的任何一位中国现代教育家为例,分析其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P134

26. 为什么清末民初的教育思想与时间特别活跃?有哪些主要内容?你的看法如何?p136

27. 请用你的观点评价一下洋务运动后期“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p138

28. 分析评价以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为代表的戊戌维新派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贡献(可以其中的任何一人或两人

为代表)p139

29. 评述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启示。P141

30. 谈一下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认识。P142

31. 请简述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行动意义。P143

32. 论述洋务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作用及其地位。P144

33. 试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p146

34. 评述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现实启示。P148

35. 中国的近代学制制定并成熟于20世纪的前期,试述其形成轨迹。P153

36. 试述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P151

二、外国教育史部分

37. 试析“白板说”的产生、基本观点及对教育的影响。P171

38. 试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特征、历史意义。P173

39. 试比较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体制。P175

40. 试述并评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基础、基本内容及对现代教育发展的意义。

41. 试述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

42. 评析二战后美国的教育改革进程及经验教训。

43. 从“实科中学”的创设分析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44. 试论马丁路德等的新教改革对德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影响。

45. 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有哪些重要的教育实验?其共同特征是什么?试举一例,并对其成败得

失作简要分析。

46. 试比较欧洲新教育运动与美国进步教育运动。

47. 分析总结一下二战后欧洲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48.

课后习题

第一章

一、概念

1、文士学校p5 2、古儒学校p10 3、泥板文书p6

4、六艺p16 5、学在官府p16 6、官师合一p15

7、政教一体p15

二、问题与思考

1、关于教育起源主要有哪几种学说?课件p6

2、世界早期学校有哪些特征?p23

3、中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征?课件p9

4、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制度有何异同?p18-19

5、如何理解罗马帝国在学校教育制度方面的变化?p22-23

第二章

一、概念

1、有教无类p27 2、四端p37 3、虚壹而静p44

4、苏格拉底法p51 5、藏息相辅p61 6、《雄辩术原理》p62

二、问题与思考

1、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贡献?p36

2、孟轲与荀况的教育思想有何异同?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侧重点不同,塑造人性的方法也不一样。孟子认为道德是先验的、绝对的,道德是义务而不是为了服从上届的压力,他说“四端”是“我之固有”,目的在于使人“良心发现”,从而“反其初”;荀子则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切道德都是人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恶”,要人通过后天的“学”与“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品性,彻底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孟子重视人的主观精神状态的培养,提倡“养浩然之气”;而荀子主张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对人性加以治理。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教人从善,使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究其根本,都是儒家精神的传承。

3、柏拉图对于教育问题的主张有何价值?p53

4、评述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的意义。P58

5、《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1) 在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上,二者都重视教育的巨大作用,主张为统治阶级培育人才;但在教育与人、与社

会的发展关系上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分野。

《学记》认为统治者要想感化人民,使人民遵守现行的社会秩序,成为一种习俗,就必须通过教育;要建设国家,统治人民,也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的地位。《雄辩术原理》对教育的作用同样抱有坚强的信心,对教育的功能怀有极大的热情和期望。昆作良从“人道”思想出发,尤其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二者虽然都很重视教育,但论述问题的角度和着眼点却大相径庭。《学记》是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在教育目的上强调的是平民百姓对统治阶层及其意识形态——“君”与“俗”的绝对服从。而昆体良则将教育与人性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发展人的手段,通过人的发展去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应该为人的发展提供保障。

2) 在教育内容上,二者都强调德智并进,尤其强调要把德育置于教育内容的首位;但在教育内容的范围上,

则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

《学记》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即“君子”、“圣人”模式的人物。昆体良也强调德智并进。除都要进行品德与知识的教育外,在实际上提出了学习有关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想法,认为学习和生产过程有着共同的规律。而《雄辩术原理》出于培养雄辩家的目的,在教育内容上则较为宽泛,学生们除了学习道德知识和文法、修辞的知识以外,还要学习数学、文学、音乐和体育。

3) 在教学观上,二者都关注教学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正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但在论述的侧重点上则有一定

的差异。

两部名著的作者都用大量篇幅和文字总结了各自国度的教学实践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在他们的论述

中,表现出某种强烈的相似性。《学记》对教学原则的论述均表现出明确、具体、凝炼、逻辑性强的特点;但其适用范围,仅局限在“大学”教学的范围以内,没有明确涉及基础教育,更未论及学前教育。而《雄辩术原理》因其容量巨大,且要从小培养雄辩家,因而论及的教学范围则更为广阔。

4) 在师生观上,二者都强调要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师重道,发挥教

师的主导作用。但在对儿童的态度和处理师生关系上则有高下之分。

《学记》关于学年的划分就体现了按年龄特征、能力大小进行教学的思想。在这方面,《雄辩术原理》地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且表达得更为明晰、突出。《学记》和《雄辩术原理》都强调要发挥儿童的主动积极性。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时,《学记》和《雄辩术原理》都十分强调尊师。在尊师问题上,《雄辩术原理》强调尊师的同时,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合作。昆体良强烈反对古罗马积习甚久的体罚现象,“强调总重、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自尊心,鼓励儿童的自由发展。这一观点在当代教育中仍然具有其生命力。在这方面,《学记》则显得稍逊一筹,强调“师道尊严”有余,突出“师生合作”不足,以致在对待学生违纪问题上,并未废除体罚,而是强调“夏楚二物,收其成也”。这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不利影响。

启示:

综上所述,《学记》与《雄辩术原理》不愧为古代中西方两颗教育明珠,闪烁着古代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智慧的光芒,体现了人类对教育活动的某些共同认识。人们不难从上述比较中看出,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要求教育为一定的政治服务;普遍把德育置于教育内容的首位,注意人才的全面培养;完善教育、教学制度及其管理,狠抓教学工作,按教育规律、教学原则办事;了解儿童,尊重儿童,教育要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尊师重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合作等,是古代中外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对我们当今的教、教学改革最有意义的启示。

第三章

一、概念

1、稷下学宫p66 2、大都授 p72 3、设科射策p70

4、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p99 5、总明观p76 6、察举制p69

7、九品中正制p74 8、“三次兴学”p82 详课件p17 9、苏湖教法 课件p18

10、三舍法p84,详课件p18 11、升斋等第法p86 12、社学p87、p90

13、监生历事制p89 14、先生大学与学生大学p116 15、骑士七技p114

16、主教学校p113 17、教区学校p114

18、《白鹿洞书院学规》p109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其次,它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

从学规文本之后的解释可以看出,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规定了封建社会“大学”教育内容的核心,是讲明道德的所以然,这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的,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

二、问题与思考

1、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基本上均持“崇儒”的价值取向,原因何在?

根本的原因是有利于封建统治。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从西汉武帝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将儒学看做是正统思想, 文教上大力宣扬,儒学成为了官方哲学。原因在于:

(1)儒家的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了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2)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张积极入世,能够随时代需要而不断改变面貌,

(3)儒家“君权神授”的观念为统治阶级披上合理外衣,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2、中国古代私学发展有何特点?其发展有何价值? 课件p22-23

3、中国书院的办学精神是什么?p107

4、西欧骑士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宗教性、效忠性、军事性、文明性

5、基督教会对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有何影响?p117

第四章

一、概念

1、性即理p124 2、居敬持志p128 3、心即理p129

4、致良知p129 5、知行合一p131 6、《童蒙须知》p125

7、《白鹿洞书院学规》p126 8、《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p132 9、《漳南书院记》p137

10、《九十五条论纲》p145 11、快乐之家 p141 12、“4R 课程”p147

二、问题与思考

1、理学教育思想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有何不同?

(1)宋明理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宋明理学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3)宋明理学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

(4)宋明理学发展出了本体论思想,先秦儒学较偏重于社会伦理的实用性,对于宇宙本原的认识则缺少严密的思考和论证。

理学家们为了修正、完善儒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在传统儒学的学术基础上,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把儒学经世外王理论建立在形而上的心性基础之上,最终形成了宋明理学。

(5)宋明儒学发展了 “礼”,强化了“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为仁、义、礼、智、信。

总体来说,宋明理学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家思想是宋明理学的基石,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创新。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适应人们的心理需要,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始终在不断的创新,但是其基本的内容还是继承先秦儒家思想。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是时代的产物,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它的继承思想宋明理学。

2、朱熹、王守仁教育思想有何异同?

相同点:

①二人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思想,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都认为“理”是存在的,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

③均恪守中国传统的伦理本位精神,并将其推至极致。

④朱熹认为“天地之性”是纯善的,王守仁的“致良知”中说良知是一直存在的,也就从本质上认为人性是本善的。

不同点:

1) 思想定位和学说传承

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王守仁是主观唯心主义者,朱熹是理学思想的代表者,上承二程的学术思想,王守仁是心学思想的代表者,上承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

2) 教育的目和教育作用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3) 教育阶段

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他认为应该顺应儿童的性情,鼓舞儿童的兴趣来教导其发展,因此他主张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4) 教育内容

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先后编写《小学》、《四书集注》、《近思录》等教材。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5) 儿童教育

朱熹主张重视蒙养教育、要求慎择师友、强调学“眼前事”、提倡正面教育为主王守仁主张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循序渐进,量力而施;因材施教、各成其材;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6) 关于“理”

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与理是一个东西,即“性即理”。他是以性为善的,认为“一理”就是“万理”。王守仁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王守仁认为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并不认为万事之中存在理,他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守仁不谈性,只谈理,而朱熹则通常把理与性放在一起谈论。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人文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课件p27,详p141-144

4、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主张对欧洲初等教育的发展有何影响?p149

第五章

一、概念

1、京师同文馆p171 2、福建船政学堂p172

3、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受到举国关注,但由于清廷的腐败,政府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它开办于1898年7月3日,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4、癸卯学制p174-175 5、壬子癸丑学制p176 6、贝尔-兰卡斯特制p154

7、昆西教学法p163 8、公学p177 9、帝国大学p156

10、实科中学p160 11、《初等教育法》p154 12、《费里法案》p157

13、《学制令》p165

二、问题与思考

1、19世纪英、法、德等欧洲诸国教育领导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P176

2、19世纪欧美等国家为何要建立国民教育制度?p153

3、近代欧美中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何种特点?

(1)加强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联系。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a 、由全面的分离变为部分的联系。b 、由部分的联系变为全面的联系。

(2)加强中等教育结构和中等教育课程的改革。在这方面,欧洲国家的改革与美国的改革是有差异的。

(3)重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关系的研究。这主要是在美国。

4、民国初年教育制度改革的反封建性体现在哪些方面?p175-176

5、比较中国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异同。

相同点:

(1)改革背景:在国际环境方面,两国都受到外界压力;在社会条件方面,两国知识分子都希望变革。在教育基础方面,两国的教育发展程度都比较低。

(2)改革目的:两国的改革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和富国强兵。

(3)改革指导思想:两国在改革中都注意对传统文化道德的继承。

不同点:

(1)改革背景:在国际环境方面,中国受到的压力远比日本强烈;在社会条件方面,日本的社会条件要优于中国;在教育基础方面,日本的教育发展程度要好于中国。

(2)改革目的:中国的洋务教育事业仅是为了培养洋务事业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是翻译人才和军事科技人才,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标是培养文明之国民,建设资本主义国家。

(3)改革指导思想:但洋务教育遵循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只是它的科学技术;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是全面向西方学习,遵循的是“和魂洋才”的指导思想,在思想、制度、方法等方面广泛吸收欧美的教育成果,以实现文明开化这一维新目标。

(4)改革措施与成效:洋务教育是开明官僚举办,没有形成国策,只是在新式学校和留学教育方面取得进展;而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是日本全国在办,是国家意志,有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在深层次上学习借鉴了西方的近代教育理论,初步形成了日本教育思想体系。

第六章

一、概念

1、泛智教育p181 2、自然适应性原则p184-186 3、白板说p187

4、绅士教育p188 5、自然人p192-193 6、自然后果法p195-196

7、要素教育p200 8、教育性教学p203 9、统觉p203

10、实科教育p206 1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p210 12、教育的民族性p209-210

13、中体西用p215-216 14、五育并举p 223-225 15、造就健全人格p222

二、问题与思考

1、如何评价夸美纽斯关于“学校是人类智慧的加工厂”的主张?

2、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儿童观对今天有何启示?

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环境。第一,消除不利于儿童发展的物理环境,如营养的不适当,恶劣环境的污染,疾病等不利因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大部分的家长心中,为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最重要的,他们拼命地工作,却忽视了与自己孩子的沟通,造成孩子人格不健全。其次,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儿童文化环境,防止媒体和网络对儿童的伤害,防止成人对儿童的伤害,“童年受到的心灵创伤所造成的影响慢性而持续,可人们却从不认为它们是造成成年人心理疾病的潜在原因。第三,在教育上,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地实施教学,给以人文关怀。最后,就目前我国儿童生存的状态来看,“尊重儿童,解放儿童”仍是儿童急切的呼喊,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是教育者不可推托的职责。

3、评述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的传统及意义。

传统: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萌芽于古希腊, 体现在当时一些思想家的哲学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前人教育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当遵循事物运动的法则和人的天性来进行, 把德、智、体结合起来促使人的多方面发展。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开创了西方教育史上“教育遵循自然”理论的先河。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厌倦了修道院生活和经院哲学的人们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中看到了自然的力量, 开始崇拜、热爱、讴歌自然, 将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阐述还是零散的, 仅限于表面性的论述而没有触及到自然主义教育的根本内涵和原则, 真正提出并系统地论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人当属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大教学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其教育思想, 并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夸美纽斯所说的“自然”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中的普遍“法则”或“规律”, 夸美纽斯称之为“秩序”。二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夸美纽斯以适应自然、合乎自然秩序为基础, 来论证自己教育改革主张的合理性, 提出并论述了直观性原则、主动性和自觉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等教学原则, 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学体系, 使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初具形态。真正把“自然适应性原则”推进到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是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卢梭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提出教育应归到自然, 适应自然。他以自然哲学为理论依据, 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卢梭所谓的“自然”, 涉及到教育主要指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意义: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其一,它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材料,是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一种历史根据;其二,它的许多方面已为现代教育理论所关注和吸收,以特定的方式积淀在现代教育理论之中,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展示了自己的现代价值和积极功能。

4、如何评价斯宾塞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追问的意义?

5、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关于“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有何异同?

6、“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发展有何影响?

中体西用”论在构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上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的全面转型。这种作用表现为它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成为其发展的动力;它为新式教育注入了崭新的教学内容,并带来了近代教学形式。

7、洋务派与维新派在教育主张方面有何异同?

相同点:教育上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8、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意义何在? P227

第七章

一、概念

1、现代中学p232 2、综合中学 3、《史密斯—休士法》p232-233

4、《巴特勒法案》p235 5、《国防教育法》p236 6、《教育基本法》p237

7、“郎之万 ——瓦隆教育改革计划”p237 8、哈比改革p245

9、结构主义课程论 p239 10、恢复基础运动 p240 11、11(加)考试p235

12、“新学制”p251 13、设计教学法 p253 14、道尔顿计划p254

15、“教育大革命”p260

二、问题与思考

1、《巴特勒法案》对英国战后教育改革有何影响?p235

2、论述《国防教育法》出台背景及其对美国教育发展的影响。P236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基础教育结构方面改革的立意何在?p237

4、苏联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特点是什么?

5、1922年学制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有何意义?

1922年学制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表现了教育重心的下移,更重视基础的、民众的教育,在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方面是比较和谐的。学制比较简明,又留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这个学制后来除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动外,它的总体框架一直延续下来,所以,1922年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6、纵观1949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历程,其中有何经验和教训?p264

第八章

一、概念

1、新学校运动p267 2、夏山学校p 3、从做中学p276

4、活动课程理论 p276 5、改造主义教育p277 6、要素主义教育p279

7、平行教育影响原则p286 8、一般发展 p289 9、最近发展区p

10、平民教育思潮p298 11、定县实验 p304 12、乡农学校p305

13、小先生制 p 14、山海工学团 p307 15、活教育p313

16、五指活动p

二、问题与思考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的新教育运动“新”在何处?p267

2、如何理解杜威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句话的含义?p273

3、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潮?p282

4、如何评价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的理论?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精神是什么?人道主义

6、陶行知为何说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将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翻了半个筋斗?

7、陈鹤琴“活教育”中的“活”的内涵是什么?p314

论述题目录:

一、中国教育史部分

1. 试析《学记》的教育思想。P27

2. 请评述儒家教育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P28

3. 试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P29

4. 先秦私学的兴起及其历史背景、特征。P31

5. 评述孔子的教育思想。P34

6. 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P36

7. 比较孟、荀教育思想的异同。P37

8. 试阐述百家争鸣的教育意义。P39

9.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P40

10. 比较儒墨教育思想的异同及各自的局限。P42

11. 试论墨子关于教育的基本主张以及对我国日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作用。P43

12. 从《师说》看教师的职责是什么?p59

13. 试从文教政策的视角谈谈唐代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P60

14. 试述理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p72

15. 朱熹读书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谈谈你对其教育思想的基本评价。P74

16. 试述宋代书院的起源及其在组织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P75

17. 论述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P84

18. 举例说明明清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P86

19. 阐述“经世致用”思想在教育史上的反展,并指出其教育价值。P86

20. 清末科举制的特征及其弊端。P88

21. 试述中国1922年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P122

22. 分述洋务教育思潮与改良教育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两个以上)的教育主张,进而比较这两种思潮异同,并论

述它们对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及局限。P126

23. 依据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本质论,试论各自办学主张的特色。P128

24. 分论蔡元培在教育理论方面、陶行知在教育实践方面的贡献,综论您所认为的他们所存在的不足。P131

25. 请以你熟悉的任何一位中国现代教育家为例,分析其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P134

26. 为什么清末民初的教育思想与时间特别活跃?有哪些主要内容?你的看法如何?p136

27. 请用你的观点评价一下洋务运动后期“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p138

28. 分析评价以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为代表的戊戌维新派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贡献(可以其中的任何一人或两人

为代表)p139

29. 评述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启示。P141

30. 谈一下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认识。P142

31. 请简述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行动意义。P143

32. 论述洋务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作用及其地位。P144

33. 试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p146

34. 评述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现实启示。P148

35. 中国的近代学制制定并成熟于20世纪的前期,试述其形成轨迹。P153

36. 试述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P151

二、外国教育史部分

37. 试析“白板说”的产生、基本观点及对教育的影响。P171

38. 试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特征、历史意义。P173

39. 试比较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体制。P175

40. 试述并评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基础、基本内容及对现代教育发展的意义。

41. 试述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

42. 评析二战后美国的教育改革进程及经验教训。

43. 从“实科中学”的创设分析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44. 试论马丁路德等的新教改革对德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影响。

45. 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有哪些重要的教育实验?其共同特征是什么?试举一例,并对其成败得

失作简要分析。

46. 试比较欧洲新教育运动与美国进步教育运动。

47. 分析总结一下二战后欧洲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48.

课后习题

第一章

一、概念

1、文士学校p5 2、古儒学校p10 3、泥板文书p6

4、六艺p16 5、学在官府p16 6、官师合一p15

7、政教一体p15

二、问题与思考

1、关于教育起源主要有哪几种学说?课件p6

2、世界早期学校有哪些特征?p23

3、中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征?课件p9

4、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制度有何异同?p18-19

5、如何理解罗马帝国在学校教育制度方面的变化?p22-23

第二章

一、概念

1、有教无类p27 2、四端p37 3、虚壹而静p44

4、苏格拉底法p51 5、藏息相辅p61 6、《雄辩术原理》p62

二、问题与思考

1、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贡献?p36

2、孟轲与荀况的教育思想有何异同?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侧重点不同,塑造人性的方法也不一样。孟子认为道德是先验的、绝对的,道德是义务而不是为了服从上届的压力,他说“四端”是“我之固有”,目的在于使人“良心发现”,从而“反其初”;荀子则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切道德都是人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恶”,要人通过后天的“学”与“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品性,彻底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孟子重视人的主观精神状态的培养,提倡“养浩然之气”;而荀子主张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对人性加以治理。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教人从善,使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究其根本,都是儒家精神的传承。

3、柏拉图对于教育问题的主张有何价值?p53

4、评述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的意义。P58

5、《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1) 在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上,二者都重视教育的巨大作用,主张为统治阶级培育人才;但在教育与人、与社

会的发展关系上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分野。

《学记》认为统治者要想感化人民,使人民遵守现行的社会秩序,成为一种习俗,就必须通过教育;要建设国家,统治人民,也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的地位。《雄辩术原理》对教育的作用同样抱有坚强的信心,对教育的功能怀有极大的热情和期望。昆作良从“人道”思想出发,尤其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二者虽然都很重视教育,但论述问题的角度和着眼点却大相径庭。《学记》是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在教育目的上强调的是平民百姓对统治阶层及其意识形态——“君”与“俗”的绝对服从。而昆体良则将教育与人性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发展人的手段,通过人的发展去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应该为人的发展提供保障。

2) 在教育内容上,二者都强调德智并进,尤其强调要把德育置于教育内容的首位;但在教育内容的范围上,

则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

《学记》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即“君子”、“圣人”模式的人物。昆体良也强调德智并进。除都要进行品德与知识的教育外,在实际上提出了学习有关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想法,认为学习和生产过程有着共同的规律。而《雄辩术原理》出于培养雄辩家的目的,在教育内容上则较为宽泛,学生们除了学习道德知识和文法、修辞的知识以外,还要学习数学、文学、音乐和体育。

3) 在教学观上,二者都关注教学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正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但在论述的侧重点上则有一定

的差异。

两部名著的作者都用大量篇幅和文字总结了各自国度的教学实践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在他们的论述

中,表现出某种强烈的相似性。《学记》对教学原则的论述均表现出明确、具体、凝炼、逻辑性强的特点;但其适用范围,仅局限在“大学”教学的范围以内,没有明确涉及基础教育,更未论及学前教育。而《雄辩术原理》因其容量巨大,且要从小培养雄辩家,因而论及的教学范围则更为广阔。

4) 在师生观上,二者都强调要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师重道,发挥教

师的主导作用。但在对儿童的态度和处理师生关系上则有高下之分。

《学记》关于学年的划分就体现了按年龄特征、能力大小进行教学的思想。在这方面,《雄辩术原理》地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且表达得更为明晰、突出。《学记》和《雄辩术原理》都强调要发挥儿童的主动积极性。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时,《学记》和《雄辩术原理》都十分强调尊师。在尊师问题上,《雄辩术原理》强调尊师的同时,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合作。昆体良强烈反对古罗马积习甚久的体罚现象,“强调总重、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自尊心,鼓励儿童的自由发展。这一观点在当代教育中仍然具有其生命力。在这方面,《学记》则显得稍逊一筹,强调“师道尊严”有余,突出“师生合作”不足,以致在对待学生违纪问题上,并未废除体罚,而是强调“夏楚二物,收其成也”。这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不利影响。

启示:

综上所述,《学记》与《雄辩术原理》不愧为古代中西方两颗教育明珠,闪烁着古代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智慧的光芒,体现了人类对教育活动的某些共同认识。人们不难从上述比较中看出,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要求教育为一定的政治服务;普遍把德育置于教育内容的首位,注意人才的全面培养;完善教育、教学制度及其管理,狠抓教学工作,按教育规律、教学原则办事;了解儿童,尊重儿童,教育要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尊师重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合作等,是古代中外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对我们当今的教、教学改革最有意义的启示。

第三章

一、概念

1、稷下学宫p66 2、大都授 p72 3、设科射策p70

4、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p99 5、总明观p76 6、察举制p69

7、九品中正制p74 8、“三次兴学”p82 详课件p17 9、苏湖教法 课件p18

10、三舍法p84,详课件p18 11、升斋等第法p86 12、社学p87、p90

13、监生历事制p89 14、先生大学与学生大学p116 15、骑士七技p114

16、主教学校p113 17、教区学校p114

18、《白鹿洞书院学规》p109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其次,它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

从学规文本之后的解释可以看出,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规定了封建社会“大学”教育内容的核心,是讲明道德的所以然,这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的,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

二、问题与思考

1、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基本上均持“崇儒”的价值取向,原因何在?

根本的原因是有利于封建统治。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从西汉武帝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将儒学看做是正统思想, 文教上大力宣扬,儒学成为了官方哲学。原因在于:

(1)儒家的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了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2)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张积极入世,能够随时代需要而不断改变面貌,

(3)儒家“君权神授”的观念为统治阶级披上合理外衣,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2、中国古代私学发展有何特点?其发展有何价值? 课件p22-23

3、中国书院的办学精神是什么?p107

4、西欧骑士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宗教性、效忠性、军事性、文明性

5、基督教会对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有何影响?p117

第四章

一、概念

1、性即理p124 2、居敬持志p128 3、心即理p129

4、致良知p129 5、知行合一p131 6、《童蒙须知》p125

7、《白鹿洞书院学规》p126 8、《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p132 9、《漳南书院记》p137

10、《九十五条论纲》p145 11、快乐之家 p141 12、“4R 课程”p147

二、问题与思考

1、理学教育思想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有何不同?

(1)宋明理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宋明理学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3)宋明理学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

(4)宋明理学发展出了本体论思想,先秦儒学较偏重于社会伦理的实用性,对于宇宙本原的认识则缺少严密的思考和论证。

理学家们为了修正、完善儒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在传统儒学的学术基础上,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把儒学经世外王理论建立在形而上的心性基础之上,最终形成了宋明理学。

(5)宋明儒学发展了 “礼”,强化了“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为仁、义、礼、智、信。

总体来说,宋明理学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家思想是宋明理学的基石,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创新。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适应人们的心理需要,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始终在不断的创新,但是其基本的内容还是继承先秦儒家思想。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是时代的产物,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它的继承思想宋明理学。

2、朱熹、王守仁教育思想有何异同?

相同点:

①二人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思想,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都认为“理”是存在的,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

③均恪守中国传统的伦理本位精神,并将其推至极致。

④朱熹认为“天地之性”是纯善的,王守仁的“致良知”中说良知是一直存在的,也就从本质上认为人性是本善的。

不同点:

1) 思想定位和学说传承

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王守仁是主观唯心主义者,朱熹是理学思想的代表者,上承二程的学术思想,王守仁是心学思想的代表者,上承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

2) 教育的目和教育作用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3) 教育阶段

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他认为应该顺应儿童的性情,鼓舞儿童的兴趣来教导其发展,因此他主张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4) 教育内容

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先后编写《小学》、《四书集注》、《近思录》等教材。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5) 儿童教育

朱熹主张重视蒙养教育、要求慎择师友、强调学“眼前事”、提倡正面教育为主王守仁主张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循序渐进,量力而施;因材施教、各成其材;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6) 关于“理”

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与理是一个东西,即“性即理”。他是以性为善的,认为“一理”就是“万理”。王守仁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王守仁认为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并不认为万事之中存在理,他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守仁不谈性,只谈理,而朱熹则通常把理与性放在一起谈论。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人文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课件p27,详p141-144

4、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主张对欧洲初等教育的发展有何影响?p149

第五章

一、概念

1、京师同文馆p171 2、福建船政学堂p172

3、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受到举国关注,但由于清廷的腐败,政府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它开办于1898年7月3日,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4、癸卯学制p174-175 5、壬子癸丑学制p176 6、贝尔-兰卡斯特制p154

7、昆西教学法p163 8、公学p177 9、帝国大学p156

10、实科中学p160 11、《初等教育法》p154 12、《费里法案》p157

13、《学制令》p165

二、问题与思考

1、19世纪英、法、德等欧洲诸国教育领导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P176

2、19世纪欧美等国家为何要建立国民教育制度?p153

3、近代欧美中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何种特点?

(1)加强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联系。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a 、由全面的分离变为部分的联系。b 、由部分的联系变为全面的联系。

(2)加强中等教育结构和中等教育课程的改革。在这方面,欧洲国家的改革与美国的改革是有差异的。

(3)重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关系的研究。这主要是在美国。

4、民国初年教育制度改革的反封建性体现在哪些方面?p175-176

5、比较中国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异同。

相同点:

(1)改革背景:在国际环境方面,两国都受到外界压力;在社会条件方面,两国知识分子都希望变革。在教育基础方面,两国的教育发展程度都比较低。

(2)改革目的:两国的改革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和富国强兵。

(3)改革指导思想:两国在改革中都注意对传统文化道德的继承。

不同点:

(1)改革背景:在国际环境方面,中国受到的压力远比日本强烈;在社会条件方面,日本的社会条件要优于中国;在教育基础方面,日本的教育发展程度要好于中国。

(2)改革目的:中国的洋务教育事业仅是为了培养洋务事业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是翻译人才和军事科技人才,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标是培养文明之国民,建设资本主义国家。

(3)改革指导思想:但洋务教育遵循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只是它的科学技术;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是全面向西方学习,遵循的是“和魂洋才”的指导思想,在思想、制度、方法等方面广泛吸收欧美的教育成果,以实现文明开化这一维新目标。

(4)改革措施与成效:洋务教育是开明官僚举办,没有形成国策,只是在新式学校和留学教育方面取得进展;而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是日本全国在办,是国家意志,有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在深层次上学习借鉴了西方的近代教育理论,初步形成了日本教育思想体系。

第六章

一、概念

1、泛智教育p181 2、自然适应性原则p184-186 3、白板说p187

4、绅士教育p188 5、自然人p192-193 6、自然后果法p195-196

7、要素教育p200 8、教育性教学p203 9、统觉p203

10、实科教育p206 1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p210 12、教育的民族性p209-210

13、中体西用p215-216 14、五育并举p 223-225 15、造就健全人格p222

二、问题与思考

1、如何评价夸美纽斯关于“学校是人类智慧的加工厂”的主张?

2、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儿童观对今天有何启示?

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环境。第一,消除不利于儿童发展的物理环境,如营养的不适当,恶劣环境的污染,疾病等不利因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大部分的家长心中,为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最重要的,他们拼命地工作,却忽视了与自己孩子的沟通,造成孩子人格不健全。其次,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儿童文化环境,防止媒体和网络对儿童的伤害,防止成人对儿童的伤害,“童年受到的心灵创伤所造成的影响慢性而持续,可人们却从不认为它们是造成成年人心理疾病的潜在原因。第三,在教育上,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地实施教学,给以人文关怀。最后,就目前我国儿童生存的状态来看,“尊重儿童,解放儿童”仍是儿童急切的呼喊,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是教育者不可推托的职责。

3、评述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的传统及意义。

传统: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萌芽于古希腊, 体现在当时一些思想家的哲学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前人教育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当遵循事物运动的法则和人的天性来进行, 把德、智、体结合起来促使人的多方面发展。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开创了西方教育史上“教育遵循自然”理论的先河。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厌倦了修道院生活和经院哲学的人们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中看到了自然的力量, 开始崇拜、热爱、讴歌自然, 将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阐述还是零散的, 仅限于表面性的论述而没有触及到自然主义教育的根本内涵和原则, 真正提出并系统地论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人当属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大教学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其教育思想, 并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夸美纽斯所说的“自然”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中的普遍“法则”或“规律”, 夸美纽斯称之为“秩序”。二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夸美纽斯以适应自然、合乎自然秩序为基础, 来论证自己教育改革主张的合理性, 提出并论述了直观性原则、主动性和自觉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等教学原则, 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学体系, 使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初具形态。真正把“自然适应性原则”推进到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是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卢梭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提出教育应归到自然, 适应自然。他以自然哲学为理论依据, 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卢梭所谓的“自然”, 涉及到教育主要指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意义: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其一,它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材料,是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一种历史根据;其二,它的许多方面已为现代教育理论所关注和吸收,以特定的方式积淀在现代教育理论之中,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展示了自己的现代价值和积极功能。

4、如何评价斯宾塞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追问的意义?

5、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关于“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有何异同?

6、“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发展有何影响?

中体西用”论在构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上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的全面转型。这种作用表现为它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成为其发展的动力;它为新式教育注入了崭新的教学内容,并带来了近代教学形式。

7、洋务派与维新派在教育主张方面有何异同?

相同点:教育上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8、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意义何在? P227

第七章

一、概念

1、现代中学p232 2、综合中学 3、《史密斯—休士法》p232-233

4、《巴特勒法案》p235 5、《国防教育法》p236 6、《教育基本法》p237

7、“郎之万 ——瓦隆教育改革计划”p237 8、哈比改革p245

9、结构主义课程论 p239 10、恢复基础运动 p240 11、11(加)考试p235

12、“新学制”p251 13、设计教学法 p253 14、道尔顿计划p254

15、“教育大革命”p260

二、问题与思考

1、《巴特勒法案》对英国战后教育改革有何影响?p235

2、论述《国防教育法》出台背景及其对美国教育发展的影响。P236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基础教育结构方面改革的立意何在?p237

4、苏联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特点是什么?

5、1922年学制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有何意义?

1922年学制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表现了教育重心的下移,更重视基础的、民众的教育,在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方面是比较和谐的。学制比较简明,又留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这个学制后来除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动外,它的总体框架一直延续下来,所以,1922年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6、纵观1949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历程,其中有何经验和教训?p264

第八章

一、概念

1、新学校运动p267 2、夏山学校p 3、从做中学p276

4、活动课程理论 p276 5、改造主义教育p277 6、要素主义教育p279

7、平行教育影响原则p286 8、一般发展 p289 9、最近发展区p

10、平民教育思潮p298 11、定县实验 p304 12、乡农学校p305

13、小先生制 p 14、山海工学团 p307 15、活教育p313

16、五指活动p

二、问题与思考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的新教育运动“新”在何处?p267

2、如何理解杜威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句话的含义?p273

3、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潮?p282

4、如何评价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的理论?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精神是什么?人道主义

6、陶行知为何说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将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翻了半个筋斗?

7、陈鹤琴“活教育”中的“活”的内涵是什么?p314


相关内容

  • 天津师范大学考研专业课资料网址
  • 天津师范大学考研资料网址,可以注册下载 1.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评价学2003试题资料下载 2. 天津师范大学 中共党史 政治学原理2004试题资料下载 3.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基础心理学2004试题资料下载 4.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医学心理学2004试题资料下载 ...

  • 谈中外合作办学高中教育优势互补的实施--双成果评选获奖文章
  • 谈中外合作办学高中教育优势互补的实施 [摘 要] 在教育逐渐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全国各地的中外合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萌生着.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下文将根据办学实践,就中外合作办学中高中教育在如何做到优势互补方面做一 ...

  • 中外合作办学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国留学已经不像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令人遥不可及.如今中国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而留学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中外合作办学(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就是其中之一,这种通过国内高校(教育机构)与国外或港澳台高校进行合作,引进它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及课程,为中国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 ...

  •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中华文化传承思考
  •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强,要求教育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正是教学资源充分的利用和整合,改革和创新的一种体现形式,但重要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看到,面对跨国文化合作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外合作办学中西文化导向失衡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目标,传承 ...

  •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探析_杨莹
  • 2012年第5期总第115期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No.5. 2012Sum 115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探析 杨 莹 (许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特殊的要求,在强化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 ...

  •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考试题(答案)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2.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2.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 ...

  • 中外教育论文
  • 中外"国际教育"比较 摘要:文章针对国际教育的现状,对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的国际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中国国际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比较:对策 目前,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我国加入WTO后,一方 ...

  • 中外学前教育史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
  • 中外学前教育史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公养公育 2.奴隶社会胎教的起源:我国历史上,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时期被后人誉为"贤妣"的太任与周妃后. 3.奴隶社会的胎教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胎教主要实施于帝王之家,宫廷之内.到了 ...

  • 中外护理高等教育的文献研究
  • ・76・・文献研究・ () 中外护理高等教育的文献研究 王虹1, 郑显兰2, 沙凯辉1 摘要:目的分析国内外护理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 为我国护理高等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ubMed 和CN KI 检索发达国家(美国.英国) 和发展中国家(土耳其.泰国.中国) 2000年4月21日至 ...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科 硕士研究生 <中国对外关系史专题讨论>教学大纲(暂定) 2008年9月~2009年2月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为国际关系学科(含国际关系专业.国际政治专业和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教学采用课外阅读.课堂讨论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即在课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