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本文转载:脚印论文网http://www.lunwen315.net

经典战略理论缺陷之一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缺陷的是迈克尔波特。他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结构(S)——行为(C)——绩效(P)这一分析范式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波特认为,企业盈利能力取决于其选择何种竞争战略,而竞争战略的选择应基于以下两点考虑:①选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②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优势的竞争地位。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提出了著名的由五方面竞争力量——进入威胁、替代威胁、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以及客户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所形成的竞争模型,认为产业的吸引力、潜在利润是源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五种竞争作用力模型如

波特进一步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其战略对五方面竞争力量发生影响,并影响产业(市场)结构,甚至改变某些竞争规则,从而赢得竞争优势,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波特的研究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的。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通用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其次,波特通过对各个具体产业如零散型产业、新兴产业、走向成熟的过渡产业、夕阳产业以及全球性产业等的环境进行分析,把上述三种通用战略加以具体化。

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中,与经典战略理论相比,竞争战略理论前进了一大步。它指出了企业在分析产业(市场)结构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竞争战略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企业将其竞争战略的眼光转向对有吸引力的产业的选择上。

然而,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仍然有不尽满意之处,甚至存在致命的缺陷: (1 )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既定的,企业的战略选择取决于当前企业与外部力量对比位势,未来企业内部的成长和自身力量的变化并不是现在

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

(2)波特实际上是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波特以企业作为最小的分析单元,研究的侧重点却是产业的特性、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内外相关企业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并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指导企业实践中乏力。

(3)同经典战略理论一样,竞争战略理论仍缺乏对企业内在环境的考虑,因而无法合理地解释下列问题:为什么在无吸引力的产业中仍能有盈利水平很高的企业存在,而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中却又存在经营状况很差的企业?受潜在高利润的诱惑,企业进入与自身竞争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最终这些企业缘何大多以失败告终?等等。

波特后来对这些缺陷有所认识,于是在此后的《竞争优势》一书中,从企业的内在环境出发,提出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战略分析模型,试图弥补原有理论的不足。但是,就价值链的分析方法而言,它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存在着对主要方面(如特定技术和生产方面)重视不足的局限性。

在这样的情形下,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便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该理论存在这样的理论假设:假定企业具有不同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知识、技术等),形成了独特的能力,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对属于某企业特有的资源,其他企业无法得到或复制;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管理的基础。

该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Prahald & Hamel, 1990年)。因此,核心竞争力

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积累与整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后,才能为获取超额利润提供保证。

很明显,该理论着重强调的是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保持竞争优势以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性作用。这表现在战略管理实践上,要求企业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在自己拥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及其关联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从而避免受产业吸引力诱导而盲目地进入不相关产业经营。

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异质、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的标准之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因而,要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企业应首先分析自身的资源、知识和能力的状况,然后依据上述标准,选择其中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充分发挥这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并成为最擅长者。

显然,核心竞争力理论克服了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模型涵盖企业内部所有方面的过度宽泛性。此外,在选择那些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应关注未来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而要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提高产业预见能力。为此,企业应根据对人的需求欲望、技术发展、社会大趋势等前瞻性的预测,从完全虚拟的市场出发来构想未来的产业,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自己永久地保持核心竞争能力的领导地位,成为未来产业的领先者。

总之,综合以上各个战略管理理论的优缺点,本文认为首先,必须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作出全面的分析,确认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风险、企业自身素质中的优势、劣势,并分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并且确定本企业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地位,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产业竞争战略。 本文转载:脚印论文网http://www.lunwen315.net

本文转载:脚印论文网http://www.lunwen315.net

经典战略理论缺陷之一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缺陷的是迈克尔波特。他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结构(S)——行为(C)——绩效(P)这一分析范式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波特认为,企业盈利能力取决于其选择何种竞争战略,而竞争战略的选择应基于以下两点考虑:①选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②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优势的竞争地位。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提出了著名的由五方面竞争力量——进入威胁、替代威胁、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以及客户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所形成的竞争模型,认为产业的吸引力、潜在利润是源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五种竞争作用力模型如

波特进一步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其战略对五方面竞争力量发生影响,并影响产业(市场)结构,甚至改变某些竞争规则,从而赢得竞争优势,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波特的研究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的。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通用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其次,波特通过对各个具体产业如零散型产业、新兴产业、走向成熟的过渡产业、夕阳产业以及全球性产业等的环境进行分析,把上述三种通用战略加以具体化。

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中,与经典战略理论相比,竞争战略理论前进了一大步。它指出了企业在分析产业(市场)结构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竞争战略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企业将其竞争战略的眼光转向对有吸引力的产业的选择上。

然而,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仍然有不尽满意之处,甚至存在致命的缺陷: (1 )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既定的,企业的战略选择取决于当前企业与外部力量对比位势,未来企业内部的成长和自身力量的变化并不是现在

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

(2)波特实际上是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波特以企业作为最小的分析单元,研究的侧重点却是产业的特性、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内外相关企业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并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指导企业实践中乏力。

(3)同经典战略理论一样,竞争战略理论仍缺乏对企业内在环境的考虑,因而无法合理地解释下列问题:为什么在无吸引力的产业中仍能有盈利水平很高的企业存在,而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中却又存在经营状况很差的企业?受潜在高利润的诱惑,企业进入与自身竞争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最终这些企业缘何大多以失败告终?等等。

波特后来对这些缺陷有所认识,于是在此后的《竞争优势》一书中,从企业的内在环境出发,提出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战略分析模型,试图弥补原有理论的不足。但是,就价值链的分析方法而言,它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存在着对主要方面(如特定技术和生产方面)重视不足的局限性。

在这样的情形下,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便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该理论存在这样的理论假设:假定企业具有不同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知识、技术等),形成了独特的能力,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对属于某企业特有的资源,其他企业无法得到或复制;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管理的基础。

该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Prahald & Hamel, 1990年)。因此,核心竞争力

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积累与整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后,才能为获取超额利润提供保证。

很明显,该理论着重强调的是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保持竞争优势以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性作用。这表现在战略管理实践上,要求企业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在自己拥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及其关联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从而避免受产业吸引力诱导而盲目地进入不相关产业经营。

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异质、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的标准之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因而,要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企业应首先分析自身的资源、知识和能力的状况,然后依据上述标准,选择其中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充分发挥这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并成为最擅长者。

显然,核心竞争力理论克服了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模型涵盖企业内部所有方面的过度宽泛性。此外,在选择那些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应关注未来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而要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提高产业预见能力。为此,企业应根据对人的需求欲望、技术发展、社会大趋势等前瞻性的预测,从完全虚拟的市场出发来构想未来的产业,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自己永久地保持核心竞争能力的领导地位,成为未来产业的领先者。

总之,综合以上各个战略管理理论的优缺点,本文认为首先,必须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作出全面的分析,确认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风险、企业自身素质中的优势、劣势,并分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并且确定本企业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地位,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产业竞争战略。 本文转载:脚印论文网http://www.lunwen315.net


相关内容

  • 基于产业战略研究的产业分类新方法
  • 内容摘要:产业战略研究是个新兴课题,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产业战略分析的需要,以战略分析的理论和分析要素为依据,提出了基于战略研究的产业分类的新方法,以期为产业.企业战略分析和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产业分类 方法 产业战略 产业亦称为行业,是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 波特五力模型
  • 1. 1 绪 论 1.1 研究的意义 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竞争决定对企业经营业绩有所贡献的各种活动是否适当,例如创新.有凝聚力的文化或者有效的实施.竞争战略是要在竞争发生的产业宏观舞台上追求一种理想的地位.它旨在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作用力建立有力的.持久的地位.而波特五力模型对企业战略制定会产生全 ...

  • 企业战略的概念.发展阶段
  • 企业战略的概念 "战略"一词的希腊语是strategos,意思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原是一个军事术语.20世纪60年代,战略思想开始被运用于商业领域,并与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思想共同成为战略管理学科的两大思想源流. 钱德勒(Al ...

  • [国家竞争优势]读后感
  • <国家竞争优势>读书笔记 一.绪论 (一)核心理论介绍: 1.钻石理论:用由四类要素组成的钻石形象地描绘竞争环境的组成统称为钻石理论,其揭示在某一区域的某一特定领域,影响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的各因素,诸如信息.激励.竞争压力.到达支持性公司的途径.制度与协会.基础设施和人力与技能库等. 2 ...

  •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 区域:是指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2区域具有一定范围和界线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的划分:按概念划分:一种是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此来区别其他区域, ...

  • 价值链分工
  •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贾俐俐 [摘要]: 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中国经济的崛起.30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篇章.经济总量屡创新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外经济贸易的各项指标更是"一支独秀", ...

  • 毕业论文多元化企业发展战略
  • 毕业论文 多元化企业发展战略 (2008-04-18 21:42:26) 转载 标签: 杂谈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 [摘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企业寻求未来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多元化战略是目前企业热衷的战略选择,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实行多元化.许多企业由于忽视了多元化战略的前 ...

  •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述评
  • 教学与研究 2000年第7期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述评 谢 冰 (武汉大学商学院, 湖北武汉430072) [关键词] 突破; 战略性贸易政策; 评价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 西方学者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 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为研究工具, 提出了战略性贸易 ...

  • 产业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简答题范围
  • 万能答题:一因一果 第二章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1.简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答:联系在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是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使用,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区别在于,如果企业增加产量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如果企业增加产品品种或种类能节约成本,则范围经济存在.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