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朱自清教学设计

课题:课外阅读指导《冬天》(作者:朱自清)

执教:朱煜

学生:六年级

活动:全国课改10周年暨落实新修订课标理念名师教学观摩活动

时间:2012年3月10日下午(60分钟)

地点:厦门六中会堂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观察题目,你从上面得到什么信息?

2、读书质疑

师:有没有什么问题自己解决了,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怎么办?

生:上网

生:问老师同学

生:查字典书籍

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3、洋炉子

师:因为是从外国传进来哦,前面加“洋”字,在上海,火柴叫“洋火”。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生:

师:读到关键词“暖”,刚才读不懂主要内容,那是因为你没抓到关键词。

生:

师:一想起~~~你就想起冷。

二、第一段:读出谈话风。

1、读书

师:这个自然段写了几个“冷”字?

生:一个冷字。(师:把句子读一读。)

师:对朗读不够满意,想象平时父亲怎么对你说话,读句子要关注关键词。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什么?(冷、暖)为什么冷暖是关键词?(这两个词有对比的作用)请你来读一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师:“暖和些”读得快些就更好了。(齐读)

2、感悟

师:轻声读第一小节,想想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温暖?

汇报句子一:

生:

师:你感受到温暖是什么样的温暖(生:关心爱护,亲情的温暖)

生:

师:为什么你从这句感受到温暖?(当时的环境让人感觉很温暖。)是啊,环境让人感受到温暖。

生: (我从“围”字感受到温暖温馨。)

师:是啊

生: 我从中感受到爱和关心。

师:这种暖意如果要概括出来,就是父子情。

汇报句子二:“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师: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读。

师:哪些关键词是要特别留意的?

生:常常站起来、微微地、觑着眼睛、氤氲的热气、一一地放在

师:为什么?(生:因为这些词写出了细节)

齐读。

师:读着这些句子,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如果读出的仅仅是文字,那就有欠缺。

展示语段一: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 )站起来( )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 )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师:这个句子省略了什么?(生:省略了形容词。)省略的仅仅是形容词吗?还省略了什么?

展示语段二: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 )着脸,( )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 )筷子,( )豆腐,一一地( )我们的酱油碟里。 师:现在省略了什么?(生:动词。)

师:现在你看到了什么情景?

练习:用开头说完整,可以用文章里的话,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揉在一起。

我们都喜欢白水豆腐。因为 。

小结写作风格:

朱自清早期文章语句简练,节奏明快,像说话一样,这叫“谈话风”。这样的风格在课文后面还有,语言朗朗上口,就像在跟我们谈话一样。

三、第二段:读出镜头感。

1、自读:找出冷或暖的句子,谈谈感受。

2、汇报:

生:“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从这句话,我体会到街上很冷清。

师:如果第一小节写的是寒冷,那么第二小节写的是冷清或清冷。

生:“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一家人的亲情把冬天变成了春天。

生:“外边虽 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外面冷清我们家却很温暖。

生:“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从这句话,看出一家四口生活温馨。

生:“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从“老”字看出我想到妻子心里很温暖。(师:除了温暖还看出什么?)还看出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师:如果说上一小节写的是父子情,那么这一小节写的是夫妻情。

3、小节写作风格:

板书: 住在台州

住在山脚下

住在楼上

特写镜头

师:从板书中发现什么?

生:地理位置发生变化,范围越来越小。

生:住的地方从大处到细节。

师:这就叫做镜头感。

四、对比两段话,读出整体性。

1、谈两个小节的相同点。

师: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内容不同,怎么可以放在一起?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相同的地方是“亲情”。

师:文章先写父子情,然后写夫妻情,虽然时间地点发生了变化,但温暖情谊却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小节要放在一起。

2、

师:两个小节中相同的地方远不止这些。

幻灯一:

1、一上 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2、。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生:这两个句子都有相同的词语。

师:两个句子句式相同,用词重复。这是为什么呢?

生:为了强调作者的感受,为了怀念亲情。

幻灯二:

1、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 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2、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 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生:两个句子内容一样,就是标点符号变了。

师:原句说的话有逗号,改后的句子没有逗号。朱自清的原句用标点隔开,句子比较短,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叫谈话风。再教大家一个秘密,这样谈话风的句子可以用方言来读,就像讲话一样。

小结写作风格:

你可以把两件完全不一样的内容放在一起写,但是你选的这两件事情一定要有相同点,这叫整体性。

五、谈话

师:既然写温暖,题目能不能改成“温暖”?

生:用“冬天”这个题目可以反衬“温暖”。

师:这篇文章是节选的,原作有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父子之间的事情,第二小节是与朋友间的事,第三小节是夫妻间的事。其实就是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感情哪种更重要,应该是都重要。因为亲情和爱情比较接近,所以只截取这两种感情。原文可以大家去找来看。

板书:

冬天

谈话风 冷 寒冷 清冷

镜头感 暖 亲情 环

境 热 围 父子情

整体性

住在台

州 夫妻情

上网 住在山脚下

请教别人 住在楼上

查书 特写镜头

要教给学生什么

——关于如何将《冬天》 作为课文阅读材料的思考

李煜

教学目标:课文阅读指导要教给学生的是阅读的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着重告知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点:谈话风

教学策略:反复朗读“洋炉子太高了„„”这个细节,通过读原文,读少了叠词的语段,读少了动词的天空练习,学生读中对比,内化语言,然后进行句式训练:

说一段话,可以用课文语言,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将课文语言和自己的语言揉合在一起说。通过交流、讨论、充分感受父子情深。

第二小节中,内容多杂乱,但有特点,将住在台州、住在山脚下、住在楼上、特写镜头,用渐大的字体标识出来,造成视觉冲击,学生才能注意到。

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表达。

附原文:《冬天》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 (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档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 “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

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课题:课外阅读指导《冬天》(作者:朱自清)

执教:朱煜

学生:六年级

活动:全国课改10周年暨落实新修订课标理念名师教学观摩活动

时间:2012年3月10日下午(60分钟)

地点:厦门六中会堂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观察题目,你从上面得到什么信息?

2、读书质疑

师:有没有什么问题自己解决了,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怎么办?

生:上网

生:问老师同学

生:查字典书籍

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3、洋炉子

师:因为是从外国传进来哦,前面加“洋”字,在上海,火柴叫“洋火”。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生:

师:读到关键词“暖”,刚才读不懂主要内容,那是因为你没抓到关键词。

生:

师:一想起~~~你就想起冷。

二、第一段:读出谈话风。

1、读书

师:这个自然段写了几个“冷”字?

生:一个冷字。(师:把句子读一读。)

师:对朗读不够满意,想象平时父亲怎么对你说话,读句子要关注关键词。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什么?(冷、暖)为什么冷暖是关键词?(这两个词有对比的作用)请你来读一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师:“暖和些”读得快些就更好了。(齐读)

2、感悟

师:轻声读第一小节,想想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温暖?

汇报句子一:

生:

师:你感受到温暖是什么样的温暖(生:关心爱护,亲情的温暖)

生:

师:为什么你从这句感受到温暖?(当时的环境让人感觉很温暖。)是啊,环境让人感受到温暖。

生: (我从“围”字感受到温暖温馨。)

师:是啊

生: 我从中感受到爱和关心。

师:这种暖意如果要概括出来,就是父子情。

汇报句子二:“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师: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读。

师:哪些关键词是要特别留意的?

生:常常站起来、微微地、觑着眼睛、氤氲的热气、一一地放在

师:为什么?(生:因为这些词写出了细节)

齐读。

师:读着这些句子,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如果读出的仅仅是文字,那就有欠缺。

展示语段一: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 )站起来( )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 )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师:这个句子省略了什么?(生:省略了形容词。)省略的仅仅是形容词吗?还省略了什么?

展示语段二: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 )着脸,( )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 )筷子,( )豆腐,一一地( )我们的酱油碟里。 师:现在省略了什么?(生:动词。)

师:现在你看到了什么情景?

练习:用开头说完整,可以用文章里的话,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揉在一起。

我们都喜欢白水豆腐。因为 。

小结写作风格:

朱自清早期文章语句简练,节奏明快,像说话一样,这叫“谈话风”。这样的风格在课文后面还有,语言朗朗上口,就像在跟我们谈话一样。

三、第二段:读出镜头感。

1、自读:找出冷或暖的句子,谈谈感受。

2、汇报:

生:“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从这句话,我体会到街上很冷清。

师:如果第一小节写的是寒冷,那么第二小节写的是冷清或清冷。

生:“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一家人的亲情把冬天变成了春天。

生:“外边虽 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外面冷清我们家却很温暖。

生:“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从这句话,看出一家四口生活温馨。

生:“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从“老”字看出我想到妻子心里很温暖。(师:除了温暖还看出什么?)还看出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师:如果说上一小节写的是父子情,那么这一小节写的是夫妻情。

3、小节写作风格:

板书: 住在台州

住在山脚下

住在楼上

特写镜头

师:从板书中发现什么?

生:地理位置发生变化,范围越来越小。

生:住的地方从大处到细节。

师:这就叫做镜头感。

四、对比两段话,读出整体性。

1、谈两个小节的相同点。

师: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内容不同,怎么可以放在一起?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相同的地方是“亲情”。

师:文章先写父子情,然后写夫妻情,虽然时间地点发生了变化,但温暖情谊却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小节要放在一起。

2、

师:两个小节中相同的地方远不止这些。

幻灯一:

1、一上 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2、。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生:这两个句子都有相同的词语。

师:两个句子句式相同,用词重复。这是为什么呢?

生:为了强调作者的感受,为了怀念亲情。

幻灯二:

1、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 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2、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 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生:两个句子内容一样,就是标点符号变了。

师:原句说的话有逗号,改后的句子没有逗号。朱自清的原句用标点隔开,句子比较短,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叫谈话风。再教大家一个秘密,这样谈话风的句子可以用方言来读,就像讲话一样。

小结写作风格:

你可以把两件完全不一样的内容放在一起写,但是你选的这两件事情一定要有相同点,这叫整体性。

五、谈话

师:既然写温暖,题目能不能改成“温暖”?

生:用“冬天”这个题目可以反衬“温暖”。

师:这篇文章是节选的,原作有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父子之间的事情,第二小节是与朋友间的事,第三小节是夫妻间的事。其实就是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感情哪种更重要,应该是都重要。因为亲情和爱情比较接近,所以只截取这两种感情。原文可以大家去找来看。

板书:

冬天

谈话风 冷 寒冷 清冷

镜头感 暖 亲情 环

境 热 围 父子情

整体性

住在台

州 夫妻情

上网 住在山脚下

请教别人 住在楼上

查书 特写镜头

要教给学生什么

——关于如何将《冬天》 作为课文阅读材料的思考

李煜

教学目标:课文阅读指导要教给学生的是阅读的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着重告知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点:谈话风

教学策略:反复朗读“洋炉子太高了„„”这个细节,通过读原文,读少了叠词的语段,读少了动词的天空练习,学生读中对比,内化语言,然后进行句式训练:

说一段话,可以用课文语言,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将课文语言和自己的语言揉合在一起说。通过交流、讨论、充分感受父子情深。

第二小节中,内容多杂乱,但有特点,将住在台州、住在山脚下、住在楼上、特写镜头,用渐大的字体标识出来,造成视觉冲击,学生才能注意到。

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表达。

附原文:《冬天》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 (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档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 “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

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相关内容

  • 朱自清[匆匆]教学设计
  • <匆匆>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要珍惜时间. 二.复习古诗, 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 ...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课[背影]
  • 背 影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分析 1.教材特点 <背影>是传统篇目,教学这个名篇时,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和体会文章的复杂情感,包括父亲对儿子的深爱及儿子对父亲的复杂的情感,特别是经历了从不满到感激到思念的变化过程,探究这感情的变化原因,以期从中发掘出父爱.中年情结及人生感 ...

  • 朱自清[背影]的十六种导入法
  • 朱自清<背影>的十六种导入法 1.析题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直切正题. 例.<背影>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 ...

  • 朱自清_朱光潜的写作理论
  • Journal of Radio &TV University (Philos ophy &S ocial Sciences ) No. 3,2001(Sum No. 118)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总第118期) 朱自清.朱光潜的写作理论 ZHU Z ...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课匆匆
  • 教材解读:<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 ...

  • [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能力目标: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 ...

  • 朱自清[春]教案
  • <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知识目标:1.积累"朗润"."酝酿"."烘托"等词语,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qu ...

  •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获奖
  •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意蕴深厚,是几代人传诵传教的名篇,可算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了.这篇课文,我教过多次,也不止一次听别的老师上过课.不知为何,总不由得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

  • 倪嘉__朱自清_[背影]说课稿
  • <背影>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的<背影>,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 ...

  • 人教版五下[匆匆]教学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