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

中山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中山市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到“产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重点产业突出、区域布局渐趋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然而,30年来中山市的经济发展基本属于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给资源和生态环境施加了沉重压力,不仅将历史上长期积累的发展资源过度消耗,更严重挤压了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同时,产业结构所隐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受到威胁。尤其是在受到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外向型为主导的中山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以下是中山市产业转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结构性缺工情况突出

从1999年起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实施贷款贴息补助,至2008年市财政共投入补助资金近3亿元,分别对868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200多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安排贴息补助,技改贴息补助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为近200亿元,技改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实现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但2010年中山市三次产业结构为4.15∶59.39∶36.46,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工业产业结构偏低偏轻(轻、重比为62:38)。纺织服装、五金制品这两大传统产业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20%以上,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成长较慢。

另外,熟练技工和普工最为欠缺,管理人员及文员相对充足。缺工主要集中在印染、纺织、家电、五金、玩具、机械、电子等行业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普工月平均工资停留在1300元左右,薪酬缺乏竞争力。福利待遇较好、管理规范、企业文化较为和谐的企业,招工则较为容易。

二、产业水平有待提高,发展模式走向边缘化

主要表现在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偏低,工业产品增加值率偏低,粗放式发展模式还未有彻底转变。 中山

市随着发展的逐渐深入,开始进入阶段转型过程。尽管中山的发展之路在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曾经是广东省的“四小龙”之一,但是阶段的转变和其他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经济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未能有效转型以适应发展阶段的转变。中山市可能正走向一条边缘化的通道上,这种边缘化不仅使中山现有的发展道路丧失了原来的优势和地位,也极有可能丧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升空间。

毫无疑问,尽管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持续创新动力,但就总体而言,中山的工业化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工业化路径上。一方面,中心城市的集聚力不强,依赖小城镇的功能无法支撑传统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有些城镇外来资本的进入由于民间资本的丰裕而显得缺乏,其结果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资缺少,而是外资所附着的创新(技术的和管理的)冲击缺乏,参差不齐的发展模式难以向开放型经济跨越。目前珠三角很多城市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地推向了与外向型经济的接轨,随之而来的产业升级速度是中山市无法比拟的。

三、产业结构趋同虚高,融资难度较大

各镇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还比较严重,基础工业发展落后于加工工业发展,生产资源或生产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工业高速增长但工业经济效益未能同步提高。

金融危机后,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央行年初两次上调准备金率,信贷政策趋向紧缩,各银行也逐步收紧融资金额,贷款审核和发放手续更加严格,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产业的快速转型。

根据统计资料与访谈资料的整理,中山市市级37个工业园之中,除少数园区外,多数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只有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包装产业印刷基地、电子信息科技园、三角高平化工区、黄埔食品工业园等五个园区具有较为鲜明的产业特色,其余工业园基本上属于综合性园区,产业雷同现象普遍。许多园区产业类型呈现出“小而全”的产业雷同现象,有14个园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16个园区的主要产品类型是金属制品业,有7个园区的主要产业类型中包括了纺织服装业,园区之间的产业同构现象明显。

四、产业对外依赖性强,土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

中山传统发展主要受外部制约较大,包括技术、市场和资源制约。由于企业普遍缺乏核心关键技术支撑,高技术企业大多从事低端产品加工装配,高端产品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国际贸易纠纷日益增加,对产品出口影响较大。

中山全市土地面积为1891.9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5.6平方公里。由于经济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山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的农业用地转换为城市和工业用地,耕地资源锐减。目前,耕地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8.35%。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山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渐突出,后备土地资源日渐紧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城市无序外延扩张,用地面积和规模过大失控,城市建设用地和耕地等其他用地之间的矛盾尖锐。多年来,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等指标早已突破,多项指标的约束作用不明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没充分发挥出来。总体上,中山未来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储量有限、后续利用空间不足、现已开发的低效利用土地整治和改造难度大等难题,“土地问题”成为制约中山经济发展、工业化推进、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重要“瓶颈”。

与整个珠三角类似,中山属于能源资源严重匮乏地区,能源外向依存度极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急剧增加。全市能源消费量从2001年的437.27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0年的1061.0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21.72%。中山市目前使用的能源包括电力、原煤、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在中山市的能源消费中,电力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电力消费量从2000年的54.54亿千瓦时增长到2010年的637.38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6.64%。从能源结构看,中山市目前能源供给的外部依赖性比较强,电力消费的43.72%直接通过电网从市外引进的,一旦电网发生故障,能源供应会受到很大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山工业污染物排放增多,导致中山生态环境日趋脆弱:工业污水排放量仍较高,工业废气排放增多,尤其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在环境压力日趋上升的形势下,如何解决发展与环保的矛盾,如何通过环保手段来巩固来之不易的环保成绩,是摆在中山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小结

总体来说,中山市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拥有2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1个省级专业镇、7个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名牌战略成效显著,累计获得国家、省名牌名标、免检产品342个,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第三产业增长迅速,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766.21亿元,增长26.8%。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4.61亿元。但中山市专业镇目前还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创新,传统产业、传统产品加创新就等于新的竞争力。”如何加快中山市产业转型,无疑是中山市未来发展需要急切解决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以下以中山市开发区为例子进行分析:

一、产业相对集中度不高

六年来,园区引进90余个工商业项目,由于前期引进的一些项目,所属产业门类多,行业相对较为分散。由于互联网是近期新引进的项目,集群效应未能完成显现。从开发区仅有的27.6平方公里、实际可用面积不足13平方公里的范围看,开发区产业也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二、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园区多数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又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的困扰,只有少数企业建立了有较强实力的研发机构。据统计,目前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的企业只有10家左右,真正意义上具有国家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不足5家。由此必然导致园区企业承接新产品的能力不足,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这有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和未形成完整的实施规划,现有政策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的政策“洼地”,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力度不大等方面的原因。

三、园区项目承载能力不强

开发区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项目引进的同步需求。随着中电十四所、南京互联网软件园建成投产,大批高素质人才入驻,对园区综合服务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这种承载能力日显局促,随着高科技企业入驻,对开发区综合配套的需求日渐旺盛,开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天地已经成为驱动园区产业提升的内在动力。

四、开发建设投入渠道单一

开发区征地拆迁的成本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开发区可支配财力的全部投入开发建设也是杯水车薪。加之开发区缺乏商业和房地产项目运作,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缺乏资金平衡渠道,全部投入资金只能依靠银行贷款。这种发展模式,没有异军产业的突起,很难在短期实现自我平衡。

五、土地可持续利用潜力不大

开发区实际可用于产业用地的面积不足13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区一期项目基本布满,二期正在拉开框架,已经签约10多个项目,园区实际可用于产业用地的面积不足3000亩。如果单纯依托土地的扩张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发区已经不具有现实条件。

中山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中山市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到“产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重点产业突出、区域布局渐趋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然而,30年来中山市的经济发展基本属于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给资源和生态环境施加了沉重压力,不仅将历史上长期积累的发展资源过度消耗,更严重挤压了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同时,产业结构所隐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受到威胁。尤其是在受到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外向型为主导的中山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以下是中山市产业转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结构性缺工情况突出

从1999年起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实施贷款贴息补助,至2008年市财政共投入补助资金近3亿元,分别对868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200多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安排贴息补助,技改贴息补助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为近200亿元,技改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实现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但2010年中山市三次产业结构为4.15∶59.39∶36.46,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工业产业结构偏低偏轻(轻、重比为62:38)。纺织服装、五金制品这两大传统产业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20%以上,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成长较慢。

另外,熟练技工和普工最为欠缺,管理人员及文员相对充足。缺工主要集中在印染、纺织、家电、五金、玩具、机械、电子等行业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普工月平均工资停留在1300元左右,薪酬缺乏竞争力。福利待遇较好、管理规范、企业文化较为和谐的企业,招工则较为容易。

二、产业水平有待提高,发展模式走向边缘化

主要表现在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偏低,工业产品增加值率偏低,粗放式发展模式还未有彻底转变。 中山

市随着发展的逐渐深入,开始进入阶段转型过程。尽管中山的发展之路在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曾经是广东省的“四小龙”之一,但是阶段的转变和其他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经济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未能有效转型以适应发展阶段的转变。中山市可能正走向一条边缘化的通道上,这种边缘化不仅使中山现有的发展道路丧失了原来的优势和地位,也极有可能丧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升空间。

毫无疑问,尽管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持续创新动力,但就总体而言,中山的工业化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工业化路径上。一方面,中心城市的集聚力不强,依赖小城镇的功能无法支撑传统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有些城镇外来资本的进入由于民间资本的丰裕而显得缺乏,其结果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资缺少,而是外资所附着的创新(技术的和管理的)冲击缺乏,参差不齐的发展模式难以向开放型经济跨越。目前珠三角很多城市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地推向了与外向型经济的接轨,随之而来的产业升级速度是中山市无法比拟的。

三、产业结构趋同虚高,融资难度较大

各镇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还比较严重,基础工业发展落后于加工工业发展,生产资源或生产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工业高速增长但工业经济效益未能同步提高。

金融危机后,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央行年初两次上调准备金率,信贷政策趋向紧缩,各银行也逐步收紧融资金额,贷款审核和发放手续更加严格,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产业的快速转型。

根据统计资料与访谈资料的整理,中山市市级37个工业园之中,除少数园区外,多数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只有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包装产业印刷基地、电子信息科技园、三角高平化工区、黄埔食品工业园等五个园区具有较为鲜明的产业特色,其余工业园基本上属于综合性园区,产业雷同现象普遍。许多园区产业类型呈现出“小而全”的产业雷同现象,有14个园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16个园区的主要产品类型是金属制品业,有7个园区的主要产业类型中包括了纺织服装业,园区之间的产业同构现象明显。

四、产业对外依赖性强,土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

中山传统发展主要受外部制约较大,包括技术、市场和资源制约。由于企业普遍缺乏核心关键技术支撑,高技术企业大多从事低端产品加工装配,高端产品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国际贸易纠纷日益增加,对产品出口影响较大。

中山全市土地面积为1891.9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5.6平方公里。由于经济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山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的农业用地转换为城市和工业用地,耕地资源锐减。目前,耕地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8.35%。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山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渐突出,后备土地资源日渐紧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城市无序外延扩张,用地面积和规模过大失控,城市建设用地和耕地等其他用地之间的矛盾尖锐。多年来,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等指标早已突破,多项指标的约束作用不明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没充分发挥出来。总体上,中山未来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储量有限、后续利用空间不足、现已开发的低效利用土地整治和改造难度大等难题,“土地问题”成为制约中山经济发展、工业化推进、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重要“瓶颈”。

与整个珠三角类似,中山属于能源资源严重匮乏地区,能源外向依存度极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急剧增加。全市能源消费量从2001年的437.27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0年的1061.0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21.72%。中山市目前使用的能源包括电力、原煤、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在中山市的能源消费中,电力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电力消费量从2000年的54.54亿千瓦时增长到2010年的637.38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6.64%。从能源结构看,中山市目前能源供给的外部依赖性比较强,电力消费的43.72%直接通过电网从市外引进的,一旦电网发生故障,能源供应会受到很大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山工业污染物排放增多,导致中山生态环境日趋脆弱:工业污水排放量仍较高,工业废气排放增多,尤其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在环境压力日趋上升的形势下,如何解决发展与环保的矛盾,如何通过环保手段来巩固来之不易的环保成绩,是摆在中山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小结

总体来说,中山市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拥有2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1个省级专业镇、7个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名牌战略成效显著,累计获得国家、省名牌名标、免检产品342个,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第三产业增长迅速,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766.21亿元,增长26.8%。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4.61亿元。但中山市专业镇目前还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创新,传统产业、传统产品加创新就等于新的竞争力。”如何加快中山市产业转型,无疑是中山市未来发展需要急切解决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以下以中山市开发区为例子进行分析:

一、产业相对集中度不高

六年来,园区引进90余个工商业项目,由于前期引进的一些项目,所属产业门类多,行业相对较为分散。由于互联网是近期新引进的项目,集群效应未能完成显现。从开发区仅有的27.6平方公里、实际可用面积不足13平方公里的范围看,开发区产业也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二、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园区多数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又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的困扰,只有少数企业建立了有较强实力的研发机构。据统计,目前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的企业只有10家左右,真正意义上具有国家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不足5家。由此必然导致园区企业承接新产品的能力不足,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这有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和未形成完整的实施规划,现有政策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的政策“洼地”,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力度不大等方面的原因。

三、园区项目承载能力不强

开发区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项目引进的同步需求。随着中电十四所、南京互联网软件园建成投产,大批高素质人才入驻,对园区综合服务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这种承载能力日显局促,随着高科技企业入驻,对开发区综合配套的需求日渐旺盛,开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天地已经成为驱动园区产业提升的内在动力。

四、开发建设投入渠道单一

开发区征地拆迁的成本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开发区可支配财力的全部投入开发建设也是杯水车薪。加之开发区缺乏商业和房地产项目运作,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缺乏资金平衡渠道,全部投入资金只能依靠银行贷款。这种发展模式,没有异军产业的突起,很难在短期实现自我平衡。

五、土地可持续利用潜力不大

开发区实际可用于产业用地的面积不足13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区一期项目基本布满,二期正在拉开框架,已经签约10多个项目,园区实际可用于产业用地的面积不足3000亩。如果单纯依托土地的扩张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发区已经不具有现实条件。


相关内容

  •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焕发活力
  • 广东中小企业数量超过700万家,占全省企业总规模的95%左右,上缴税收占全省47.3%.如今,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正致力于科技创新,从而迸发出新的活力. 春天的广东正散发着勃勃生机.佛山.东莞.江门.中山等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正在加速转型升级,通过创造和技术革新,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从而推动传统 ...

  • 珠江三角洲城镇收缩的空间分布与机制
  • 珠江三角洲城镇收缩的空间分布与机制 李郇,杜志威,李先锋摘要城镇收缩现象早在20世纪中期已于欧美国家出现,珠江三角洲作为"增长的奇迹"地区也同样面临城镇人口的局部收缩,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城镇的收缩现象加剧.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从镇街单元和区县单元来考察珠三角地区城镇 ...

  • 从平顶山市看矿业城市的经济转型
  • 作者:郭迎光 中州学刊 2000年12期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平顶山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40多年的建设中,国家对平顶山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使平顶山由一个单一的煤炭城市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城市.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世界范围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平顶山作为能源化 ...

  • 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 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1-2020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 ...

  • 佛山陶瓷产业升级问题研究_李元媛
  • 2010年第24期总第98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24,2010Serial No.98 佛山陶瓷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李元媛,曾金涛,康艳婷,梁华娟,黄炳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本课题由佛山陶瓷产业现状出发,点明佛 ...

  • 关于报送相关参阅材料的函
  • 关于报送相关参阅材料的函 省府办公厅: 关于<请就南方日报提出的问题准备相关材料>的办文(办文编号:新闻0013)收悉,经研究,提供以下材料,供参考. 一.关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我省传统产业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初步建立了以纺织服装.食品 ...

  • 发展舟山新城楼宇经济的策略研究
  • 过上下的共同努力,新城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发展楼宇经济-定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一是发展潜力较大.随着新城整体 发展舟山新城楼宇经济的策略研究 口胡高福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8000) 布局的科学实施新城的商务价值在逐渐积累和提升.一批规划中的新楼宇将逐步成为现实,为新城发展楼宇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

  •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一.珠三角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珠三角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区内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一)珠三角的定义 1994年10月,广东省政府提出 ...

  • 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绩效研究_祁明德
  • 2015年12月 (第12期,总第224期) [管理学与企业发展]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Dec.,2015(No.12, G eneral No.224) 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绩效研究 祁明德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摘文章以珠三角9个城市为例,从区域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