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_知识点总结

五.一般记叙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表达。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有时记叙的某些要素可以省去一些。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

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等.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消息的特点:真实准确迅速及时

中考记叙文的测试题型及解题方法: I

1.选择题: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归纳中心意思,形式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分别列出几个选项,要求选择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这类试题要求在准确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及意思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从语言的表达中分辨出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

2.填空题:这类题型适用范围很广,如填写记叙要素.人称、顺序、文章的线索.人物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解答这类试题要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运用这些知识答题。

3.标示题:这类题型主要用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用规定的符号,如横线、曲线、括号等,在文章中标示出词语、语句。

4.简答题:这类题型常用于考查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以及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作用,归纳段意、层意和中心意思等。回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了解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一般作用,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再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进行回答。

5.回答题: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这类试题要求写出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的观点,大多属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表意见。

中考记叙文的测试内容及解题方法:

1.分析记叙的要素、人称和顺序:写记叙文,为了把所记的人和事说清楚,使记叙的内容具体、完整、清晰,就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什么人?发生的是什么事?

是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么样?阅读记叙文,初读时就要注意把握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些要素,把握住了这些要素,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基本内容。

分析记叙的要素要注意文章交代这些要素的方式。要素的交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作者一一列出,这是直接交代。另一种是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

2.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分析人物要从分析人物描写入手,从而理解人物,领会文章的内涵。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云、山水草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语句,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一般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5.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记叙文都很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文章写起来有繁有简,无论详略繁简,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一般说来,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的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

6.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所谓文中重要词语,是在文章主题、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于读懂全文作用极大。理解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二是结合它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三是这种揣摩出来的含义是否吻合全文的主题和思路。

7.概括段意:①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的中心句即可,如果是半中心句则需要加以补充完善;②到本段开头找,看看有没有提示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③到本段末尾找,看看有没有总结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④到上一段的末尾找,看有没有过渡领起下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⑤到下一段的开头去找,看没有承接上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⑥划分该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如果各层次是并列关系,将各层层意合起来就是段意;如果各层之间是偏正关系,就要以“正”的部分为主概括段意。

8.归纳全文主题

①看开头。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开篇,有助于把握主题。②看末尾。许多文章篇末点题,注意分析文章结束部分,也可以迅速捕捉到主题。③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睛”。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主题。④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能传神,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析题目。⑨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你只要分析出该文是在何种背景下为什么写的即可.

六.文学作品阅读(散文、小说)

散文阅读

1.中考散文阅读的主要考察内容:

①理解字词的含义、感情色彩及表达作用

②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③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用的表现手法

④分析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蕴含的哲理

⑤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2.散文的知识点:

①概念:(现代)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形式自由,能够迅速地反映生活。

②散文分类:根据主要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如《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等;抒情散文如《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等。

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选材广泛,结构灵活;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自始至终紧扣一个中心,材料组织井然有序。

③散文线索:散文的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发展的片断或一些场面或景物组成,应此把握散文结构上的行文线索至关重要。散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A.以物为线索(物线),如《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枣核》以枣核为线。B.以事为线索(事线),如《故乡》以回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来写。C.以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如《荔枝蜜》写从不喜欢蜜蜂到喜欢蜜蜂的思想感情的变化。D.双线并行,如《藤野先生》,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互交往,暗线是作者强烈的爱国

主义的思想感情。

④散文手法:常见的散文手法有:铺垫、对比、象征、欲扬先抑、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小见大等等。

小说阅读

1. 中考小说阅读的考察内容

① 对小说要素的考察

② 对文章情节结构的分析

③ 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④ 对刻画人物的方法的考察

⑤ 对词语及句子含义和作用的分析

⑥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⑦ 对作者写作目的的分析

⑧ 与文章有联系的创造思维能力的考察

2. 小说的知识点

①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② 小说的特点:细致地刻画人物;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 ③ 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处理的方式:细节描写

④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⑤ 小说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趋势。如,《孔已己》的开头三段,对咸亨酒店的各种情况介绍,就揭示出一个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冷漠的社会现实,就预示着孔已己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自然环境是指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在小说中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阅读方法及训练重点

散文和小说同属于记叙文体,在阅读分析过程中,有相似之处。

1. 整体感知。阅读文章,首先是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包括:能感知文章写的是什么,叙述和描写的重点又是什么。对于重在写人的记叙文,要

了解文章重点写了谁或哪些人,描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与人物相关的诸因素(时间、地点、场景、背景、事件),从而初步感知人物是怎样一个人。对于侧重记事的文章,要能够了解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以及和所叙述之事相关的诸要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从而大体感知事件的社会意义。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应初步感知作者写的是什么景、什么物,以及景或物的特征,作者通过景、物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2. 理清文章的结构。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着眼于全文,分析文章各段的叙述重点有何不同;段与段之间,把内容联系紧密,意思接近的段归纳为一部分。这样由段到部分,有部分到全篇,就能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了。分析文章的结构,还应注意体察作者的思想,即作者是怎样观察、思考事物的,是怎样安排表达顺序的。

3. 段落阅读的技巧。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语段所表述的内容是很重要的阅读环节。段落的阅读技巧是:先找语段中的中心句。如果能找到中心句,就等于抓住了语段所表述的中心。中心句多在段首或段尾,划分段落内部层次时往往中心句是一层,其余各句为一层。如果遇到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应该把意思相近的句子进行归纳,来划分段落内部的层次,写出层意,然后综合概括各层层意,就是该段落所表达的内容了。把握段落的中心句,也必须读懂、领会全段的内容,只要准确把握全段的内容,抓中心句就不成问题了。

4. 理解分析重要的句子。除了段落中心句,领会、分析段落中的重要句子,也是重要内容.分析句子,必须抓住关键词语,也可能是修饰语,在文中对内容的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关键词语根据叙述中表情达意的需要,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也可以是副词、连词等虚词。分析句子时,既要理解其表面的含义,更要认真深入地体会他们的深层含义。分析挖掘句子的深层含义,必须着眼于全文的思想内容,在了解文章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去分析,而决不能主观臆断,牵强附会。

5. 理解分析文中的表达方式。散文小说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常用的还有说明、议论和抒情。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叙述时可顺叙、倒叙、插叙。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6. 归纳文章的中心。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文章的中心思想决定的。因此,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帮我们归纳文章的中心。常用的归纳中心的方法有:

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性词语,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即可;有的记叙文在叙述过程中直接告诉了读着记述的中心意思;有的文章则应把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有关练习:

《中考新导向》P118――152

七.说明文阅读

1、

2、 类型:事物、事理(可从标题判断)。 对象(不一定是具体事物,抽象的事理(原因、原理)、特征(这最关键,因为文章是针对特征说明的)。

3、 顺序:时间、空间、逻辑(最常考——总分、主次、大小、表里、概括到具体、一般到特殊、由此及彼)程序。

4、

5、 方式:生动说明、平实说明。 方法

举例说明:

作用:使较为抽象的、深奥的知识显得具体、浅显易懂。常为了说明所举例子的前一句话。

分类说明:把事物根据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类别加以说明所分类的类别之间是并列关系。

作用:条理分明,层次分明。

数字说明:

作用:从数量上起辅助说明作用,使事物间互相比较,从而获得具体的印象。 比较说明:

作用:可以使读者了解所比事物的异同、优劣、识事物的特点。

比喻说明:

作用:把抽象的事理或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下定义:

作用:简洁地说明某一事物的本质(全部)特征。

作诠释:

作用:可使读者了解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图表说明:

作用:具体形象,一目了然。

6、

7、 结构: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语言:准确简明、平实周密。(尤其要注意副词)

八.议论文阅读

中考议论文阅读命题的特点

选材以课外的为主,材料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考查的能力主要是理解能力,包括准确阅读材料的程度和速度,要求整体感知其主要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证、论据,了解其基本思路,领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并能进行概括和表达;在此基础上,能够创造性的阅读,完成开放性的题目

题型分析

一、客观题减少(选择、判断、填空和答案固定的题目)

二、主观题主导(词语的理解、文章的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的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三、开放题增大。如:2000年上海市中考试题 《读书 养气 写作》最后一题:第四段中说:读者 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文章的气。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对着二句话的理解。

(答案要点:1、课外阅读的篇名2、从中的得益3、表达要完整。)

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有关知识点 立论:

(1

驳论:

(2)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有代表性的事例,可靠的史实和确凿的数字。

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定理等。

注意:事例只要是用来证明论点的都是事实论据。不可把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只有用来证明论点的名人的名言才是道理论据。

我们在复习备考时,重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区分观点和材料。

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筛选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位置通常在在开头、结尾、文章的中间)

二、 发现内容的联系。

注意一般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包括:能结合语境理解一些关键性的语句的深刻含义,说出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1、

2、 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 能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看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

如:文章中引用的道理,列举的事实、数据、图表等,都是为了证明观点服务的。《谈骨气》的论点是“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并引用孟子说的话说明骨气的三项内涵,文天祥、齐人、闻一多三个事例分别对应三句话,因此顺序不能调换。

3、

心。

4、

和观点。

5、 初步领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并能分析其作用 能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文章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

三、自主思考、判断。

论点的判断是明确的判断,形式上应该是一个明白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1、寻找论点的方法:

(1)是文章的标题

(2)在正文中找到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论点出现的位置可以是开头、中间、结尾。有一定难度的是《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心论点必须在读完全文后进行归纳:庆幸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鞭挞封建势力的代表——法海。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总分关系。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2 对比论证使正确与错误分明,是非曲折明确。

3、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并列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纵式:层层深入《“友邦惊诧”论》

四、 组织表述语言。

卷面文字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有效的方法是压缩语句先把要说的意思都说出来,或写出来,再看哪些字词是可以删除的。

1、《爬起来再摔》可用一句名言来诠释,这句名言是:

2、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天才出于勤奋”3、“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4、《上枢密韩太尉书》文后的练习:苏辙认为“文不可以学而能”,意思是文章并非通过学习写作技巧就能写好。你是否赞同他的看法?为什么?议论语言的考查: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严密性:语言周密,没有疏漏,表意确切。

概括性:用比较抽象的词语来表达比较丰富的内涵。

生动性:借助于比喻、排比、反问、设问、反语等。

鲜明性:议论文的语言必须爱憎分明。《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一篇例文。 如《“友邦惊诧”论》的语言特色。

(1)运用排比、重叠句式,显示强烈的感情色彩。全文语言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极有气势。

(2)精炼传神的语言,摹拟友邦和蒋介石的口吻,揭露他们的无耻神态。

五.一般记叙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表达。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有时记叙的某些要素可以省去一些。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

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等.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消息的特点:真实准确迅速及时

中考记叙文的测试题型及解题方法: I

1.选择题: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归纳中心意思,形式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分别列出几个选项,要求选择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这类试题要求在准确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及意思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从语言的表达中分辨出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

2.填空题:这类题型适用范围很广,如填写记叙要素.人称、顺序、文章的线索.人物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解答这类试题要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运用这些知识答题。

3.标示题:这类题型主要用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用规定的符号,如横线、曲线、括号等,在文章中标示出词语、语句。

4.简答题:这类题型常用于考查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以及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作用,归纳段意、层意和中心意思等。回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了解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一般作用,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再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进行回答。

5.回答题: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这类试题要求写出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的观点,大多属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表意见。

中考记叙文的测试内容及解题方法:

1.分析记叙的要素、人称和顺序:写记叙文,为了把所记的人和事说清楚,使记叙的内容具体、完整、清晰,就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什么人?发生的是什么事?

是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么样?阅读记叙文,初读时就要注意把握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些要素,把握住了这些要素,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基本内容。

分析记叙的要素要注意文章交代这些要素的方式。要素的交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作者一一列出,这是直接交代。另一种是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

2.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分析人物要从分析人物描写入手,从而理解人物,领会文章的内涵。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云、山水草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语句,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一般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5.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记叙文都很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文章写起来有繁有简,无论详略繁简,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一般说来,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的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

6.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所谓文中重要词语,是在文章主题、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于读懂全文作用极大。理解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二是结合它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三是这种揣摩出来的含义是否吻合全文的主题和思路。

7.概括段意:①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的中心句即可,如果是半中心句则需要加以补充完善;②到本段开头找,看看有没有提示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③到本段末尾找,看看有没有总结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④到上一段的末尾找,看有没有过渡领起下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⑤到下一段的开头去找,看没有承接上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⑥划分该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如果各层次是并列关系,将各层层意合起来就是段意;如果各层之间是偏正关系,就要以“正”的部分为主概括段意。

8.归纳全文主题

①看开头。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开篇,有助于把握主题。②看末尾。许多文章篇末点题,注意分析文章结束部分,也可以迅速捕捉到主题。③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睛”。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主题。④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能传神,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析题目。⑨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你只要分析出该文是在何种背景下为什么写的即可.

六.文学作品阅读(散文、小说)

散文阅读

1.中考散文阅读的主要考察内容:

①理解字词的含义、感情色彩及表达作用

②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③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用的表现手法

④分析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蕴含的哲理

⑤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2.散文的知识点:

①概念:(现代)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形式自由,能够迅速地反映生活。

②散文分类:根据主要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如《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等;抒情散文如《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等。

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选材广泛,结构灵活;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自始至终紧扣一个中心,材料组织井然有序。

③散文线索:散文的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发展的片断或一些场面或景物组成,应此把握散文结构上的行文线索至关重要。散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A.以物为线索(物线),如《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枣核》以枣核为线。B.以事为线索(事线),如《故乡》以回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来写。C.以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如《荔枝蜜》写从不喜欢蜜蜂到喜欢蜜蜂的思想感情的变化。D.双线并行,如《藤野先生》,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互交往,暗线是作者强烈的爱国

主义的思想感情。

④散文手法:常见的散文手法有:铺垫、对比、象征、欲扬先抑、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小见大等等。

小说阅读

1. 中考小说阅读的考察内容

① 对小说要素的考察

② 对文章情节结构的分析

③ 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④ 对刻画人物的方法的考察

⑤ 对词语及句子含义和作用的分析

⑥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⑦ 对作者写作目的的分析

⑧ 与文章有联系的创造思维能力的考察

2. 小说的知识点

①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② 小说的特点:细致地刻画人物;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 ③ 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处理的方式:细节描写

④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⑤ 小说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趋势。如,《孔已己》的开头三段,对咸亨酒店的各种情况介绍,就揭示出一个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冷漠的社会现实,就预示着孔已己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自然环境是指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在小说中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阅读方法及训练重点

散文和小说同属于记叙文体,在阅读分析过程中,有相似之处。

1. 整体感知。阅读文章,首先是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包括:能感知文章写的是什么,叙述和描写的重点又是什么。对于重在写人的记叙文,要

了解文章重点写了谁或哪些人,描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与人物相关的诸因素(时间、地点、场景、背景、事件),从而初步感知人物是怎样一个人。对于侧重记事的文章,要能够了解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以及和所叙述之事相关的诸要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从而大体感知事件的社会意义。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应初步感知作者写的是什么景、什么物,以及景或物的特征,作者通过景、物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2. 理清文章的结构。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着眼于全文,分析文章各段的叙述重点有何不同;段与段之间,把内容联系紧密,意思接近的段归纳为一部分。这样由段到部分,有部分到全篇,就能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了。分析文章的结构,还应注意体察作者的思想,即作者是怎样观察、思考事物的,是怎样安排表达顺序的。

3. 段落阅读的技巧。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语段所表述的内容是很重要的阅读环节。段落的阅读技巧是:先找语段中的中心句。如果能找到中心句,就等于抓住了语段所表述的中心。中心句多在段首或段尾,划分段落内部层次时往往中心句是一层,其余各句为一层。如果遇到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应该把意思相近的句子进行归纳,来划分段落内部的层次,写出层意,然后综合概括各层层意,就是该段落所表达的内容了。把握段落的中心句,也必须读懂、领会全段的内容,只要准确把握全段的内容,抓中心句就不成问题了。

4. 理解分析重要的句子。除了段落中心句,领会、分析段落中的重要句子,也是重要内容.分析句子,必须抓住关键词语,也可能是修饰语,在文中对内容的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关键词语根据叙述中表情达意的需要,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也可以是副词、连词等虚词。分析句子时,既要理解其表面的含义,更要认真深入地体会他们的深层含义。分析挖掘句子的深层含义,必须着眼于全文的思想内容,在了解文章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去分析,而决不能主观臆断,牵强附会。

5. 理解分析文中的表达方式。散文小说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常用的还有说明、议论和抒情。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叙述时可顺叙、倒叙、插叙。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6. 归纳文章的中心。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文章的中心思想决定的。因此,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帮我们归纳文章的中心。常用的归纳中心的方法有:

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性词语,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即可;有的记叙文在叙述过程中直接告诉了读着记述的中心意思;有的文章则应把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有关练习:

《中考新导向》P118――152

七.说明文阅读

1、

2、 类型:事物、事理(可从标题判断)。 对象(不一定是具体事物,抽象的事理(原因、原理)、特征(这最关键,因为文章是针对特征说明的)。

3、 顺序:时间、空间、逻辑(最常考——总分、主次、大小、表里、概括到具体、一般到特殊、由此及彼)程序。

4、

5、 方式:生动说明、平实说明。 方法

举例说明:

作用:使较为抽象的、深奥的知识显得具体、浅显易懂。常为了说明所举例子的前一句话。

分类说明:把事物根据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类别加以说明所分类的类别之间是并列关系。

作用:条理分明,层次分明。

数字说明:

作用:从数量上起辅助说明作用,使事物间互相比较,从而获得具体的印象。 比较说明:

作用:可以使读者了解所比事物的异同、优劣、识事物的特点。

比喻说明:

作用:把抽象的事理或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下定义:

作用:简洁地说明某一事物的本质(全部)特征。

作诠释:

作用:可使读者了解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图表说明:

作用:具体形象,一目了然。

6、

7、 结构: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语言:准确简明、平实周密。(尤其要注意副词)

八.议论文阅读

中考议论文阅读命题的特点

选材以课外的为主,材料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考查的能力主要是理解能力,包括准确阅读材料的程度和速度,要求整体感知其主要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证、论据,了解其基本思路,领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并能进行概括和表达;在此基础上,能够创造性的阅读,完成开放性的题目

题型分析

一、客观题减少(选择、判断、填空和答案固定的题目)

二、主观题主导(词语的理解、文章的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的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三、开放题增大。如:2000年上海市中考试题 《读书 养气 写作》最后一题:第四段中说:读者 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文章的气。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对着二句话的理解。

(答案要点:1、课外阅读的篇名2、从中的得益3、表达要完整。)

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有关知识点 立论:

(1

驳论:

(2)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有代表性的事例,可靠的史实和确凿的数字。

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定理等。

注意:事例只要是用来证明论点的都是事实论据。不可把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只有用来证明论点的名人的名言才是道理论据。

我们在复习备考时,重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区分观点和材料。

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筛选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位置通常在在开头、结尾、文章的中间)

二、 发现内容的联系。

注意一般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包括:能结合语境理解一些关键性的语句的深刻含义,说出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1、

2、 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 能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看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

如:文章中引用的道理,列举的事实、数据、图表等,都是为了证明观点服务的。《谈骨气》的论点是“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并引用孟子说的话说明骨气的三项内涵,文天祥、齐人、闻一多三个事例分别对应三句话,因此顺序不能调换。

3、

心。

4、

和观点。

5、 初步领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并能分析其作用 能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文章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

三、自主思考、判断。

论点的判断是明确的判断,形式上应该是一个明白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1、寻找论点的方法:

(1)是文章的标题

(2)在正文中找到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论点出现的位置可以是开头、中间、结尾。有一定难度的是《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心论点必须在读完全文后进行归纳:庆幸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鞭挞封建势力的代表——法海。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总分关系。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2 对比论证使正确与错误分明,是非曲折明确。

3、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并列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纵式:层层深入《“友邦惊诧”论》

四、 组织表述语言。

卷面文字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有效的方法是压缩语句先把要说的意思都说出来,或写出来,再看哪些字词是可以删除的。

1、《爬起来再摔》可用一句名言来诠释,这句名言是:

2、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天才出于勤奋”3、“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4、《上枢密韩太尉书》文后的练习:苏辙认为“文不可以学而能”,意思是文章并非通过学习写作技巧就能写好。你是否赞同他的看法?为什么?议论语言的考查: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严密性:语言周密,没有疏漏,表意确切。

概括性:用比较抽象的词语来表达比较丰富的内涵。

生动性:借助于比喻、排比、反问、设问、反语等。

鲜明性:议论文的语言必须爱憎分明。《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一篇例文。 如《“友邦惊诧”论》的语言特色。

(1)运用排比、重叠句式,显示强烈的感情色彩。全文语言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极有气势。

(2)精炼传神的语言,摹拟友邦和蒋介石的口吻,揭露他们的无耻神态。


相关内容

  • 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工作总结
  • 时光飞逝,日月交替,转眼之间,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这一学期,虽然工作忙碌,但我觉得也很充实.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的保证.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也不可能安下 ...

  • 高中语文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 篇一:高中语文教师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1) 个人 年度工作总结 高二语文组 吴娟 一年来,在校领导 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思想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上有 了较大的提高.现就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高思想 德道水平,端正自身工作态度 热爱教学事业,自 觉向身边的优 ...

  • 2016高中语文优秀教师工作总结
  • 个人总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就要结束了.作为一名新进教师,在这一学期里,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思想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就这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高思想德道水平,端正自身工作态度 热爱教学事业,自觉向身边的优秀 ...

  • 浅谈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
  • 浅谈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 实施新课程改革需要中小学教师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专业素质,新课程才能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应加强人文素养.教学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素养.美学素养以及实践素养的学习和积累,通过学会读书.学会教研.学会反思.学会总结等环节,接受新课程的洗礼,提高自身的 ...

  • 2014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一) 回顾几年的教学工作,做为一名教师能刻苦钻研教材,吃透大纲,了解学生,精心施教,工作中不断学习,勇于创新,面向全体热心辅导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所教语文在安下地区统考及2001年兵团抽考中及格率100%,且名列前2名, ...

  • 研究性学习总结(1)
  •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生活中的语文>总结 语言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交际工具.现今已进入信息.知识经济爆炸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创新带来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我认为,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保护小学生 ...

  •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这一学 期的教学工作,感触颇深.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60人,部分学生头脑聪明灵活,求知欲强,个别模仿性强,对语文学习充满了 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阅读方面以及在写作文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而部分学 ...

  • 小学语文学业评价实践研究实验方案
  • <小学语文学业评价实践研究>实验方案 课题组 一.课题背景 当前我省小学语文考试主要存在的问题:语文考试偏重基础知识的考察,把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指标,事实上造成误导--学语文即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抓语基即落实语文的工具性:语文考试与语文课程改革不相适应,客观上制约了 ...

  •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总结
  • 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质量分析及其思考 王海龙 这学期,我带高二(14.15)班语文,前半学期主要学习语文必修5,新教材给我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带来了新的尝试,经过半学期的努力工作终于完成了教学任务,进行了中期考试,现将本次的考试质量分析及其思考总结如下: 中考分析 一.试卷的构成和特点 本次期 ...

  • 小学语文课题小结
  • 因而综合性学习的出现,适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2.新课改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更多的强调体验、参与和生成;强调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强调课程功能的转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创 ...